李鍾熙:解析DNA產業 差異化服務掌握臺灣發展契機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05-20
李鍾熙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

李鍾熙為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化工博士、芝加哥大學企管碩士,曾在美國阿岡國家研究院、美國強生美西公司擔任研究員及主管職務;回臺後,曾擔任工研院院長、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董事長、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等,現為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體學生物科技董事長和奎克生技光電董事長。
李鍾熙擁有豐富的研發、管理和產業經驗,長期致力於前瞻技術研發和商業化,鏈結產、官、學、研資源和國際人才,建構生技公司發展環境,為推動國內生技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

採訪整理/ 劉馨香


從華生(James Watson)與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1953年4月25日於《Nature》發表DNA雙股螺旋結構至今,已滿69年、邁入第70年,該項成果讓科學家得以研究遺傳學、分子生物學,並開啟生物技術產業的新時代。

DNA生技產業五大發展 看好合成生物學未來潛力

回首過去70年,我認為發現DNA結構帶動了生技產業產生:「基因工程」、「基因分析」、「人類基因體解碼」、「基因治療」與「合成生物學」五大發展。

「基因工程」始於1970年代,藉由DNA重組技術,科學家能創造抗蟲、耐旱等特質的基因改造作物,或利用細菌量產胰島素等大分子(蛋白)藥物。2012年後,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讓科學家對基因的操作更加精準和便利。

另一項發展則是「基因分析」,包含1977年發明的基因定序,和1983年發明的聚合酶連鎖反應(PCR),以及1990年代初發展的DNA微陣列(microarray)晶片等技術,讓科學家得以分析與檢測特定基因。

美國攜手多國合力於2003年完成「人類基因體計畫」,是生技醫藥產業的重大里程碑,人類的視野從此由侷限的數個基因,拓展到整個基因體。破解人類遺傳資訊,帶動了對發育、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