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錦:如何打造300億獨角獸企業?擊敗臺灣生技負向現金流魔咒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2-05-20
林榮錦/晟德集團董事長(攝影/羅翊方)

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透過獨到的投資策略,讓晟德從一家1998年破產重整的公司,在20年間淨資產從1,200萬暴增到2018年的170幾億,也讓他成為臺灣生技界的教父級人物。

2022年4月7日,晟德宣布,合併子公司玉晟生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並發行新股,玉晟生技與晟德暫定換股比例為1:0.1078,晟德擬增資發行新股1394萬9937股。晟德正式轉型成為專業生技投資控股公司。

這是繼永昕與金樺合併後,晟德集團旗下企業整併的另一大動作。 一路不斷開枝散葉,近兩年又進行整併,林榮錦的經營心法究竟是什麼?

採訪整理/李林璦,攝影/羅翊方


其實,我從以前到現在的夢想一直沒有改變,就是希望「能為臺灣留下一個世界排名前50名的藥廠」。

晟德的目標是要在2025年以前,打造出7~8個市值可達300億元新臺幣的企業。期望在2025年時,晟德的資本額從50億增加至80億元新臺幣,從400億持股增加至1,000億,並讓流通性資產達90%。

要達到這個目標有很多作法,包括近期晟德與順藥成立天使投資基金,祭出新臺幣10億元以上,盼從中研院、國衛院、學校等研發單位尋找具突破性創新、早期的技術。

4年從破產、聚焦重整到IPO

回顧我的投資歷程,必須從晟德開始說起。

晟德原先是一個典型、複雜的學名藥廠,但是我認為,學名藥廠要在臺灣發展必須具有特色,或是擁有極大化的經濟規模,因此,典型的學名藥廠在臺灣難有機會發展。

1998年晟德曾經宣告破產,我進入晟德時,營收約8000萬, 我大刀闊斧在3個月內將業務收斂,把焦點集中在處方用藥的水劑再出發,營收一下子降至4000多萬。

到了2000年,晟德就產生正向現金流,並在2002年IPO。當時晟德並不缺錢,但我認為要實現夢想,勢必要IPO,因為晟德資本額只有1.05億元新臺幣,甚至是當時IPO公司中最低資本額的公司。

到了2007年,晟德水劑在臺灣的市佔率已經高達60%,幾乎家中有孩子的人都使用過,晟德成了具特色的藥廠。

但是,我開始思考晟德未來該何去何從。曾經,我也想過買下一家匈牙利的水劑藥廠,讓晟德進一步國際化。不過,國際化的工程浩大,考量到當時的晟德並沒有這樣的管理能力,因此,我將晟德定位為「生技工業銀行」,也逐漸走上實現我最初夢想的道路。

臺生技起飛 負向現金流為致命傷

2008年開始,我就投資東洋,並將其定位成抗癌藥物與微脂體特色學名藥;2009年,在智擎募資困難時投了300萬美元;2011年,智擎將旗下胰臟癌新藥MM-398授權給Merrimack公司,共獲2.2億美元的授權金,成為臺灣第一家新藥開發成功的先驅。

當時,也有賴於政府推出「臺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讓臺灣的生技產業開始起飛。

我不僅從智擎回收了9,000萬美元,後續陸續又轉投資益安、永昕、順藥、金樺、東曜等公司,領域遍及新藥、醫材、委託開發與製造(CDMO)、細胞株開發等。

2014年,臺灣生技業開始「過度地築夢」,很多人來找我尋求投資,向我天馬行空地構築藍圖。

但我發現,臺灣生技界的弱點就是現金流,而晟德的致命傷就是投資太多負向現金流的公司了。

巧的是,同年,2、30年前結下緣分的澳優乳業來找我參加公開收購,正是符合我當時想尋找的正向現金流公司,晟德便成為澳優乳業的第一大股東。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