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創新背後千倍碳排放?

數位化基層醫療 助力實現 遠距醫療減碳排51%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2-08-31
陳瑞杰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主治專長為肝膽胰外科、急症外科、外傷流行病學、重症醫學。
陳瑞杰同時也是臺北醫學大學人工智慧醫療碩士在職專班教授,在醫學資訊、醫院管理上經驗豐富,在擔任北醫管理發展中心主任、北醫院長的期間,致力於導入創新資訊系統、區塊鏈、AI預測系統,是推動北醫朝向智慧醫院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陳瑞杰因推動智慧醫院有成,曾受邀多場大型趨勢論壇,分享智慧醫院照護制度以及後疫情時代的智慧醫療照護,近年更致力於推動遠距醫療與環境永續。

責任編輯/李林璦


您或許從沒想過,根據Health Care Without Harm發表的一份報告,如果將醫療保健系統視為一個國家,它將是全球第五大碳排放國,佔全球碳排放量4.4%,同時該報告還制定了全球第一份健康照護體系的零排放藍圖。

此外,如手術中使用的吸入性麻醉劑造成全球暖化的效應是二氧化碳(CO2)的2,540倍,而疫情所興起的遠距醫療竟讓碳排放降低了51%。

醫院開始重視環境永續也反映在美國醫學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今年6月發表的兩份聲明中,AMA倡議「氣候變化將是一場威脅健康的公共危機」,目標為全球暖化不超過1.5℃、降低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2050年碳中和、並支持大量投資能源解方。AMA將在2023年制定醫師和衛生部門的減碳戰略計畫。

隱藏的碳排大戶 麻醉劑暖化效應是CO2的2,540倍

醫院除了透過節約能源達到減少碳排放外,還可以朝三個方面邁進,包含醫藥品的回收循環經濟、麻醉劑的減少與取代以及透過遠距醫療減少交通造成的碳足跡。

首先,由於醫藥講求無菌,許多藥品與醫材都是拋棄式設計,在醫療廢棄物回收處理上,可以開發符合循環經濟的回收處理方式。此外,醫院常使用的麻醉劑,其實也是破壞氣候的兇手之一,由於全身麻醉時,只有5%以下的麻醉氣體會被人體代謝,其餘都直接排放至大氣中,而手術中常用的麻醉劑─地氟醚(Desflurane),其造成全球暖化的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40倍。

英國麻醉師協會(Association of Anaesthetists)在今年6月21日推出《解決吸入性麻醉劑造成環境汙染的行動指南》,倡議在不影響患者照護的情況下減少吸入性麻醉劑對環境的污染,包含降低地氟醚、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 N2O)的使用,優先使用全靜脈麻醉(Intravenous Anesthesia)與局部麻醉等。

甚至在2020年發表於《Regional Anesthesia & Pain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在可能的某些情況下改用局部麻醉,可以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例如,紐約的醫院在2019年將下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全身麻醉比例減少75%,相當於減少燃燒12,000公斤的煤炭。

最直接有效降碳排─遠距醫療

不過,陳瑞杰直指,「最直接、有效的降低碳排解方就是遠距醫療,可大幅降低交通過程所造成的碳排放。」

2021年7月,美國Kaiser Permanente Northwest發表,該醫療體系於2015-2020年間,疫情使遠距醫療看診增加,比例由2015年8.3%提高至2020年54.9%。

由於遠距醫療節省看診病人及家屬交通往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平均每人次門診碳排放,由2015年8.03公斤,2020年減少為3.95公斤,降幅達51%。而在臺灣,遠距醫療相關法規也逐漸成形,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預告今年年底前將完成「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修訂,7月18日,衛福部也才剛公告新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

除了看診可以遠距外,未來的臨床試驗也有望透過遠距,增加受試者的參與度,並利用基層醫療機構,增加數據收集的頻率與數量。

去中心化、數據歸戶 基層醫療實現未來遠距醫療

在疫情後,我們漸漸可以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必須集中到醫學中心就醫,未來醫療的最終目標希望能達到醫院去中心化、Hospital-at-Home。

臺灣65歲以上的高齡長輩中,有高達三分之一具有3種慢性病,有三分之二具有2種慢性病,慢性病與較簡單疾病的門診患者,事實上約佔總體患者的80%,都應回歸到社區的基層醫療中,善用臺灣擁有2萬2,000家中西醫診所,或是未來法規開放後,以遠距醫療進行照護,只有急重症才到醫學中心就醫。

此外,急性後期醫療整合照護(Post-acute Care, PAC),也是希望患者在急性期後,轉介至住家附近的區域,或地區醫院進行復健照護,實際落實分級醫療與健康促進。

基層醫療也必須數位化

「醫療沒有最佳,只有最合適!」若收集更多的數據,就能從數據中找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因此,基層醫療也非常重要,目前國內有4家診所的醫療資訊系統(HIS)公司,不過,大部分都是專注於申報健保。

診所也必須數位化,並讓數據回到民眾身上。例如北醫衍生的新創─瑞得康科技就提出「社區診所健康平台」,從社區開始作起、運用虛擬健保卡,讓社區診所在既有生態系支持下建立專科化、協助民眾維持健康的系統。

瑞得康能與診所合作,數位化孩童生長健康、體組成量測,讓民眾掌握健康狀態,並增加診所醫療量能,目前,其合作的診所將於年底前在大臺北地區開幕,讓診所成為實現未來遠距醫療的第一步。

隨著法規逐漸完善,民眾對於遠距醫療的接受度在疫情後逐漸開放,一個個關卡打通後,再結合臺灣擁有的健保大數據優勢,相信未來遠距醫療可以加速落地。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