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數位化不可擋! 數位醫療產品如何「Scale Up」 為一大挑戰!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11-09
陳良基 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良基於1988年起任教於臺灣大學電機系,並於2012~2013年間擔任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2016年由臺大副校長轉任教育部政務次長,2017~2020年擔任科技部部長,並於2022年5月自臺大退休。
2020年5月卸下部長職位後,隨即投入科技、數位健康新創產業相關發展社會工作;「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TAIDHA)在2021年成立時,陳良基成為首屆理事長。該協會成員囊括數位健康、資通訊、金融、會計等各界業者,致力於促進數位科技與健康、醫療與照護產業的跨域整合、法規政策前瞻、產業歸得相關認證及國際交流等任務。

責任編輯/巫芝岳


當「Bio-ICT」成為現今臺灣生物科技產業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數位健康」成為眾多新創業者或科技業跨領域的選題,但相關法規的鬆綁、商模建立等,仍在這項新產業形成的路上,成為待斬斷的荊棘。

不過,科技是人類進步的動力,除非這科技是用以為惡的,否則不可能以任何外力阻擋。

舉凡遠距醫療、運用人工智慧(AI)探勘藥物、手術機器人等技術,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未來都必成為業界絕對的主流。

這像人類文明進步一樣,文明發達後,人們會漸漸對各種新事物習以為常;或許未來某天,醫師會認為在現場手術、而非使用遠距操作的手術機器人,已是落後的醫療方式。

然而,即便臺灣目前的發展方向正確,許多新創也一一脫穎而出,但如何落實在產業?又該如何在全球數位化的洪流中闖出一片天?

醫院資訊系統不相通  數位醫療產品難「Scale Up」

我們不妨鑑往知來、一觀臺灣領先全球的電子業,其成功模式不脫兩個:一是以該產業中已熟悉的型態為題,搶下別人的訂單;二是從新的應用下手,再慢慢成長,最終在臺灣建立整體產業鏈。

不過,生技和電子業不同在於,生技醫藥在法規認證上極為嚴謹,因此,發展速度難以比上電子業,在此過程中,若資金無法持續支持公司到具有一定的市占率或產量時,公司就會進入死亡之谷。

此外,數位醫療產品能否「Scale Up」也是一大重點。對於醫材,因為具有實際的軟硬體產品,因此,比較容易以同一個產品持續銷售,放量生產的機會也較大;但對於以數位醫療服務為主的公司,可能就會在此遇到障礙。

從協會中與業者交流的經驗來看,許多公司在產品要推往醫院時,都會遇到各家醫院期望與自身醫療資訊系統(HIS)介接的問題,但由於醫院間體系尚無法完全相通、許多標準不同,數位醫療公司相當於須對各家進行客製化,因此,難以達到大量生產而降低成本的效益。

數位發展部成立 訂定數位化「基礎建設」為要

今年8月底,中華民國數位發展部正式成立,成為國內數位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對此,協會會員早已抱有期待,因為唯有把數位化的各項「基礎建設」做好,業者們才更有機會在此之上搭建出商模。

以遠距醫療為例,雖醫療、照護行為的主管機關仍是衛福部,然而由於其中牽涉各種健康數據交換,甚至數位化的金流處理,這些資訊科技相關的應用,並非衛福部的專業,因此,就必須倚賴數位發展部訂定相關的規範、標準。

我把數位比喻為「電力」,例如要開發照明設備時,業者的專業只會集中在照明技術,而不會把電力供應的規格(如頻率)作為開發項目;研發數位健康相關產品或服務的業者,也是把數位當作電力般使用,只專注於所需開發的應用,但例如在個資保護等事項上,按照政府所訂定的規則即可。

「數位化」的下一步――「智慧化」

進一步探討「數位化」的下一步――「智慧化」,也就是用以往的經驗預測下一步的決策。

其實,以過去的病歷預測醫療決策,早已是醫療界的常態。而所有新療法都是建立在過去的醫療經驗中,不過在數位健康上,在病歷交換、應用的過程中,必須謹守病人隱私、不可揭露姓名等。

數位化後,由於個資不像以往紙本時代,易於辨別複印後的真偽,因此,成為大家對資安的擔憂之一;然而,運用區塊鏈等技術,其實都能達到個資保護的目的。而這其中,「對於數據的要求是什麼?」正是數位發展部必須具備的專業。

不過,雖然業者皆對數位化發展有所期待,但對於仍在起步中的數位健康產業,大家各自努力發聲的力量仍相當有限,這也是「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成立最主要的原因――期盼凝聚眾多業者的力量,不但更容易向政府發聲,也能在產品的開發、系統性方面,訂定所需的統一標準規格,讓未來開發出的工具,能自然嵌入系統中。

建立統一規格  以HIS系統為首要目標

我認為,現在數位健康業者應把握的契機,正是衛福部在疫情下大幅鬆綁《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以及年底前將公告電子病歷上雲端細節等,法規大門正逐步打開的時機。

協會下一步也會著重推動各醫院以HIS為系統核心。HIS系統就好比一塊主機板,各家業者的服務如同擴充板一般,可以自由加入組合,如此,未來才有可能實現數位醫院、甚至虛擬醫院的願景。

從核心系統下手、逐步建立該產業的許多細節規則後,才能幫助業者突破客製化處理產品或服務的侷限,最終達到scale up的效益。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