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承諾獎E.J. Corey「有機合成」 自主開發「前驅藥技術平台」

博研醫藥10年磨劍 急性血癌藥啟動臨床二b/三期試驗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1-10-31
博研醫藥的核心競爭力是兩大區塊的融合――創新型的有機化學合成技術及已知藥物的新型應用。圖為博研醫藥創辦人:右為哥哥吳逸之,左為弟弟吳逸文。

美國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吳逸之,於2010年在臺灣成立博研醫藥,他師承199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E.J. Corey獨到的「有機合成」技術,進一步開發出「前驅藥物技術平台」,並首先專注「血液癌症」疾病,研發多款新結構候選新藥,其中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新藥BY-101,已取得美國孤兒藥認證(ODD),預計2022第一季開始在臺灣執行臨床二b/三期試驗。

撰文、攝影/彭梓涵 


經典電影《姊姊的守護者》中,講述11歲的安娜自出生後,便是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姐姐凱特的專屬捐贈者,11年來無條件的為姐姐捐贈血液、臍帶及骨髓等等讓姐姐能夠延續生命。每當凱特發病時,安娜必須跟著進醫院陪伴凱特進行治療,忍受各種針痛和檢查所帶來的不適。為了姐姐,安娜放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安娜也深知,自己是為了可以捐贈器官予姐姐而出生的。

透過電影可以發現,AML之所以令人害怕,是因為它不易治癒且覆發性強,病患必須頻繁的進出醫院,每次都是跟病魔的搏鬥!

隨著技術與藥物的進步,臨床治療上也更了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染色體變異的全貌,雖然目前已有幾個藥物問市,但AML仍然是一種具迫切性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的疾病,因為AML仍是一種致命性的血癌,大多數患者無法治癒,能夠生存超過5年的患者少於30%,這一個癌症治療市場,具有龐大的商機。

臺灣科學家、美國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吳逸之,在2000年美國必治妥施貴寶 (Bristol-Myers Squibb, BMS)的任職期間,曾是Blockbuster Drug 年銷售額20億美元的血癌藥物――Sprycel,臨床前開發的重要推手。而吳逸之在臺灣創辦的博研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所主推的治療適應症就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吳逸之在青少年時期與弟弟吳逸文,隨父母移民美國,在面對美國升學激烈的競爭下,分別進入世界殿堂級學府,大哥吳逸之為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弟弟吳逸文是耶魯大學化學博士。兄弟倆感情深厚,大哥吳逸之在2010年創業時自然找上自己的弟弟,一起創辦博研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博研醫藥的核心競爭力是兩大區塊的融合――創新型的有機化學合成技術及已知藥物的新型應用。這10年來的研發成果頗為豐碩,創造出一個「前驅藥物技術平台」,並順利產出數個專利候選藥物。吳逸之表示,這個技術平台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可以持續性的產出具有高商業價值的新專利候選藥物,為股東們創造巨大的長久獲利。

師承E.J. Corey「逆向合成分析」技術 「完全合成」天然物–葛雌素 

時間回到1990年代,吳逸之當時在哈佛大學的指導教授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E.J. Corey,全世界有機合成領域首屈一指的人物。E.J. Corey教授的主要研究項目為「有生物活性」天然物的合成,曾發表過的「逆合成分析」技術是當今有機合成化學的重大突破。

吳逸之記憶猶新,E.J. Corey挑選指導的博士生非常嚴格,每年只收一、二位,且要順利取得博士並非易事。吳逸之加入E.J. Corey實驗室後的主要研究題目為――葛雌素(Miroestrol)的全合成。

葛雌素是豆科類植物白高顆(又名野葛根,學名Pueraria mirifica)中的特殊活性成分,白高顆是泰國國寶級植物,因為具有多種植物賀爾蒙聞名,在泰國作為女性保健用藥已超過百年歷史。

1940年白高顆就被科學家證實有葛雌素的活性成分,但直到1960年之後,透過X光繞射分析法才解出它的化學結構。然而,數十年來一直無人能夠完成該天然物的全合成(Total synthesis),在全球化學界裡,這個題目普遍被認為是極艱難的任務。

然而,被E.J. Corey賦予這項重責大任的吳逸之,最終用了4年時間及各種不同的化學攻略法,在1993年完成了此天然物的全合成,也讓當時在麻省理工學院 (MIT)進行相同題目的另一組研究團隊心悅誠服。

吳逸之也使用葛雌素全合成的研究內容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所發表的論文也被美國《Chemtracts》 雜誌票選為當年度最佳論文。「這是莫大的光榮,全美國當年度的博士畢業論文就選一篇,非常不容易做到,的確是殊榮啊!」 吳逸之笑說。

經歷P&G、BMS到新創生技  參與Sprycel臨床前開發

取得哈佛博士學位後,吳逸之直接進入產業界開發治療病患的藥物。他的第一個工作是加入了總部處於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寶鹼(Procter & Gamble, P&G)製藥部門擔任藥物化學研究員。

吳逸之指出,P&G是一家超大型消費性產品的公司,但是一般消費性產品的利潤很微薄,只有5~7%,很少超過10%。相對而言,醫藥產品的利潤則高達40~50%,所以P&G在發展上決定成立與製藥相關的新事業部門,進軍利潤豐厚的醫藥領域。

這個事業部門的產品開發規劃包含心律不整、骨質疏鬆症及抗發炎等三大類產品,其中前兩項開發計畫已進入臨床試驗,吳逸之主要負責抗發炎藥物的開發。

為了嘗試更多的事務及新的挑戰,在P&G工作5年後,吳逸之轉任至位於新澤西州的BMS,吳逸之表示,BMS公司的總市值雖然沒有P&G大,但更專注於製藥及新藥開發。

他從一加入BMS就專精於癌症的藥物開發。在2000年參與了慢性血癌藥Sprycel的臨床前研究,扎實的臨床前工作,讓Sprycel很快在2007年取得上市許可。

提到Sprycel時,吳逸之微笑表示,這個藥一開始的適應症是慢性血癌,在取得美國FDA第一個藥証之後的數年間,又陸續開發出其他的適應症,到現在為止,至少有4個適應症被美國FDA核准,Sprycel的銷售額也從原先4億美元成長到現在一年逾20億美元。

新藥開發創造無限價值  醞釀回鄉創業

對於該藥能順利上市且為更多的病患及BMS創造無限的價值,吳逸之非常開心的表示,「這就是新藥開發最可愛也最吸引人投資的地方,一個新藥可以從一開始被美國FDA核准的單一適應症,通過不同的努力與嘗試,取得更多適應症的藥證,幫助更多的病患。當然,這也為公司創造更多的營業額跟獲利。」

熱衷挑戰的吳逸之在2003年再度轉換跑道,他接受了博士班同窗朋友的邀請,回到他的第二個故鄉麻薩諸賽州一家專注於開發靶向G蛋白偶聯受體(GPCR)和離子通道的新型小分子新藥公司Predix Pharmaceuticals,擔任研發部主任。

(註: Predix Pharmaceuticals 於2006年4月,被核磁共振(MRI)創新藥物開發商EPIX Pharmaceuticals,以9,000 萬美元收購,同年12月,葛蘭素史克(GSK)看上其失智症GPCR小分子藥物潛力,以12億美元與EPIX 達到合作協議。)

「從大藥廠到小型新藥公司,是很不一樣的轉折」,吳逸之認為,在大藥廠雖然能學習到許多成藥的過程,但在藥物的開發參與度上有很大限制。但在小公司服務不但更能發揮,而且會有更多不同面向的學習機會,這在人生的歷練上,絕對會帶來很大的優勢。

事實上,擁有大藥廠與新創公司工作經驗的吳逸之在美國工作時,心中已醞釀出一個遠大的創業夢。他內心想著如何建構一個專業的舞台,以自己所學更進一步發揚光大,進而回饋給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臺灣。

創業路劈荊斬棘  產學業界「諸多貴人」相助

在累積二十多年的藥物開發經驗,適逢臺灣生技產業進入高度成長的階段,吳逸之選擇在2010年創立博研醫藥,專注於「血液癌症類別」疾病用藥的研發。

創業路上,也很感謝諸多貴人的幫忙。吳逸之回顧起十幾年前一次回到哈佛拜訪恩師E.J. Corey時,認識了當時在E.J. Corey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陳榮傑博士,兩人當時一見如故成了好友。

(編按:去年2月,陳榮傑正是帶領中研院化學所7人團隊、以2週時間,完成第一個治療COVID-19藥物「瑞德西韋」百毫克級的計劃主持人。)

而後,陳榮傑被時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延攬回中央研究院化學所,服務至今。

博研醫藥成立初期,於諸多考量下並未選擇建立自己的實驗室。而在陳榮傑的建議及協助下,很幸運的能夠與中研院簽約,並開始進行一系列藥物的初期研究。

一年半後,博研醫藥完成基礎研究,接著開始為選定候選藥物尋找可試量產的場所時,臺大醫學院藥物研究中心符文美主任提供了即時雨。

符文美熱心地促成了博研醫藥與兩位臺大教授簽屬多項合作協議。在臺大教授們的協助下,在5年的期間內就完成了數個有機合成與動物實驗項目及多項候選藥物篩選。

自有研發核心「前驅藥技術」治療市場  選定「血液癌症」、「多發性硬化症」 

吳逸之表示,博研醫藥的核心技術是運用化學工程,將已上市具有藥效與安全評估數據的老藥,接上一個可幫助藥物遞送的前體(Promoiety)形成可專利的新結構前驅藥(Prodrug)。新藥物進入人體內被吸收後,會透過酵素或非酵素作用,釋放出原本的母藥,藉此實現其抗癌功效。

「此技術的優勢在於,其篩選出的前驅藥物可以解決一般藥物的發展阻礙,如:水溶性、化學穩定性、副作用以及毒性,以增加原本母藥的生物利用度。這是博研的know-how,不是任何公司都做的出來的。」吳逸之微笑說。

目前,除了BY-101之外,以「前驅藥物技術平台」開發出的候選藥物,有 BY-102、BY-103及BYT-3156,分別適用於多發性硬化症、急性血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肺癌、乳癌等多重適應症的治療。

BY-102,BY-103已取得美國及臺灣專利局的核可,BYT-3156更是取得美國、歐盟、臺灣專利局核可,不僅連續獲得2次經濟部技術處SBIR補助,也是臺灣衛生福利部食藥署評選為符合生技新藥資格的藥品。

BY-101是用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已於2019年取得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ODD),擁有美國市場7年的專賣期。屬於針劑型的BY-101預計於明年在臺灣啟動臨床二b/三期試驗。

BY-102則是針對商機龐大的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其市場預估在2027年將達406.6億美元。BY-102目前屬於臨床前的階段,待相關動物試驗及藥物動力學工作的完成後,預計2023年上半年可以啟動臨床一期的試驗。

BY-103有別於傳統針劑注射的化學治療,是急性血癌口服劑型的產品。相較於針劑型的化學治療,口服型的治療在實際應用上有絕對的優勢。BY-103已在今年緊鑼密鼓的展開臨床前的相關準備工作,預計明年可以向美國FDA進行臨床一期試驗的申請(IND-filing)。


博研醫藥的核心技術是運用化學工程,將已上市具有藥效與安全評估數據的老藥,接上一個可幫助藥物遞送的前體(Promoiety)形成可專利的新結構前驅藥(Prodrug)。(圖/博研醫藥提供)

從研究型公司進化成新藥開發公司  2023年展開公開發行及興櫃作業

十年磨劍,博研醫藥即將成為臨床二期的醫藥開發公司,這是一個極大的突破與轉捩點。公司已從研究公司進化成新藥開發公司,並擁有自己研發候選藥物的能力。

吳逸之表示,新藥開發「題材挑選有沒有切中市場需求」是成功的關鍵,而能讓風險高的新藥開發公司持續經營,是要不斷從外部尋求專業的資源。

「若國、內外學術/研究單位或其它公司擁有商品化價值的候選藥物,也不排除各種合作開發該藥物的可能性。」吳逸之說。

未來,公司的行銷路線也會走向國際市場,營業收入主要將來自新藥產品的授權。博研醫藥會保留亞洲市場的專利權,加強與國際大藥廠合作開發推動藥品上市。

而來自技術平台源源不斷的新侯選藥物,讓博研醫藥有持續成長的動能,公司也預計於2023上半年公開發行並展開上興櫃的作業。


吳逸之表示,新藥開發「題材挑選有沒有切中市場需求」是成功的關鍵,而能讓風險高的新藥開發公司持續經營,是要不斷從外部尋求專業的資源。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