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輪再募7.5億!

陳泓愷安立璽榮「創新三部曲」 躍身免疫新創小金牛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1-10-31
安立璽榮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泓愷表示,他內心真正追求的理想是「根治」,因此一路從醫學、學研、產業汲取經驗,直到覺得經驗完備了才創辦安立璽榮。(圖/安立璽榮提供)

成立僅4年半的安立璽榮以「臨床經驗推動新藥開發」為宗旨,以美、中、臺的國際化布局,加上創辦人陳泓愷自身在免疫學的厚實基礎,同時結合國內研究頂尖人物研發,以適應症、平台到靶點創新的「三部曲」,躍身臺灣生技界中成長最為飛快的免疫治療新星,今年8月中更在A+輪募資創下近7.5億元的佳績。

撰文/吳培安


注於開發新一代免疫療法開發的安立璽榮生醫(Elixiron Immunotherapeutics),雖然只是成立4年半的初生之犢,卻是臺灣生技新創陣容中的募資「小金牛」,背後投資人不乏國內大型專業投資機構,例如台杉投資、中華開發國際資本、臺安生物科技、富邦金控等,甚至有日本瑞穗(Mizuho)金融集團體系Axil Capital的資金支持。

今年8月17日,安立璽榮更在最新一輪募資中大放異彩,在A+輪募資創下2,700萬美元(約新臺幣7.5億元)的亮眼成績,並獲得來自大和證券集團DCI Partners、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富邦金控、宏泰電工等投資人的支持。現在,安立璽榮正如火如荼加快國際化發展的腳步,以開曼公司為架構,部署美國科研、中國臨床、臺灣營運的三地策略。

2020年8月,安立璽榮也獲選進駐強生上海J-Labs生命科學育成中心,更延攬美國著名帕克癌症免疫研究所(Parker Institut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研發總監Pandelakis Koni博士,以及曾任職於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拜耳(Bayer)、葛蘭素史克(GSK)等多家跨國藥企負責臨床開發和醫學事務管理的段曉華加入團隊。

創辦安立璽榮、現任執行長的陳泓愷,笑聲十分宏亮、富有感染力,創業的艱苦煩擾,彷彿沒在他的臉上、身上留下一點痕跡。但實際上,陳泓愷創辦安立璽榮的心路歷程,跟許多新創公司一樣,是一條峰迴路轉的賽車道,只是,面對著每個人生路途的髮夾彎,陳泓愷內心就只有一個果斷的想法:「發現不足,那就去做!不能控制的事,我就不Care!」

棄醫從研 卻又為理想棄研投身產業

陳泓愷的職涯走得相當叛逆,從臨床醫學走向學術研究、又走向產業開發,一路收穫免疫學專業、國際藥廠新藥開發經驗、創新型藥物的轉化醫學研究及臨床前到臨床開發,同時結識來自產業、學界的人脈,為安立璽榮日後的創新免疫療法研發打下基礎。

求學階段的陳泓愷,雖然背負著家族當醫生的期望,但在他在陽明大學念醫學系時,就盤算著念博班、出國深造的計畫;取得醫師資格畢業後,沒進入醫院執業,隨即在陽明大學攻讀免疫學博士,鑽研微生物及免疫學的浩瀚知識。

「念醫學系是我了解疾病的第一步,免疫學博士則讓我更了解疾病的原因與治療原理。當時發表了不錯的Paper,登上《Cell》的封面,讓我順利拿到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的助理教授職位,也有了自己的實驗室。」他說。

「但我又反問自己,念了這麼多書、做這麼多實驗、在很好的期刊上發表之後,我距離治療病人的理想有更靠近嗎?」於是,陳泓愷就反骨地辭了教職,跑去美國進修Postdoc(博士後研究);後來,又轉赴加州舊金山分校(UCSF)Gladstone轉譯研究中心擔任助理教授。

追求「根治」甚於管理疾病 完備經驗自行創業

在UCSF期間,陳泓愷獲得和跨國藥廠默沙東(MSD)合作開發小分子藥物的機會。在與業界專家溝通的過程中,陳泓愷再度體認到從學術研究跨到產業規格的門檻。因此,再次辭掉教職、來到GSK擔任神經免疫疾病研究部主任研究員,之後也跟隨GSK的全球佈局腳步來到中國設立研發中心,一待就是5年。

「在美國工作、與國外藥廠合作,以及在GSK任職期間見證到跨國大藥廠在中國的發展,讓我有很多感觸。特別是2007年到2015年期間,免疫學被導入癌症治療領域、掀起了巨大的革命,如今PD-1已經成為耳熟能詳的名詞。中國以PD-1為題的公司在2013年大概10家、2015年就有30家。但我2015年回臺灣時,卻聽說臺灣沒幾家在做,為什麼臺灣錯過了這麼重要的趨勢?」

「我內心真正想追求的是『根治』,而不只是幫病人管理他們的症狀。」陳泓愷進一步說,「這樣的念頭比我博士班期間、研究神經退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