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療器材創新發明長青樹

林錫璋創大員生醫 開發系列介入性治療複合醫材進最後一哩路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22-04-19
林錫璋是成大醫院創院元老級醫師之一,國內肝膽腸胃科權威,迄今仍是工研院生醫所高級顧問,多項創新型複合醫材開發已衍生恩寧生醫、大員生醫等新創公司,是成大醫學院公認的創新常青樹。

臺灣許多急性介入性臨床治療裡,常常存在一些需求醫藥品的空白,這些醫療產品投入廠商有限,產品利基、單價高,受限臺灣市場小,加上健保給付價格往往過低,外商公司常直接選擇跳過臺灣,造成醫師治療病患的一大挑戰與難題。

撰文、攝影/王柏豪


2018年8月,從成功大學SPARK計畫(臺灣生醫與醫材轉譯加值人才培訓)培育衍生、科技部價創計畫支持下成立的「大員生醫(T-ACE)股份有限公司」,正是以醫生使用的經驗為出發點,將「在病床邊看到的問題」化為研發動能,為醫療團隊及病人開發能幫助清除病灶且價格合理的介入性治療複合醫療器材。

目前三項創新性的介入性治療產品為:大員微球 (T-ACE Beads)、 大員凝膠 (AceGel) 及大員油 (T-ACE Oil) 。其中,屬於第二類醫療器材的大員凝膠已經完成人體試驗,準備進行查驗登記,希望2022年底能上市,進軍全球;被歸列新藥的大員油,2021年第三季起已經在臺灣執行一/二期臨床試驗,目前除成大醫院外,也將加入高雄榮總、臺大醫院。

大員生醫一系列一一步上取證最後一哩路的產品,專注針對肝膽腸胃科及消化道系統,是成功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國內胃腸肝膽科權威醫師林錫璋帶領醫療及研究團隊多年開發的成果。

臺灣高階醫材醫師 創新創業先驅人物

「這是一塊很重要但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林錫璋說。

根據公衛研究調查,雖然目前診斷技術發達,藥物治療進步,但發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佔了住院病人的2%,所造成的死亡率則高達10%。平均每年每10萬人中約有50~150人會出現,占胃腸道出血病例的50%以上,且現代生活飲食讓病患正逐年增加。其中,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的兩倍,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從20~80歲其發生率可上升20~30倍。

林錫璋臺大醫學院畢業,1988年,成大醫學院及成大醫院同時創立,林錫璋從臺大醫院加入成為成大醫院創院元老級醫師之一,為籌備肝膽腸胃科中心,他涉獵了科內需要的醫療藥品、診斷設備和材料,以及各種治療方案,自己還擔任過急診部主任,因此,對消化系統臨床治療相關醫療器材、尤其是內視鏡介入性手術有很深的研究與心得。

林錫璋更是臺灣高階醫材醫師創新創業的先驅人物。

2000年前,還沒有所謂「高階醫材」名詞的年代,臺灣醫師願意投入創新開發的風氣薄弱,林錫璋為了解決自己治療病人遇到的臨床醫療痛點,就開始投入創新或改良介入型醫療器材,不少甚至已涉及當今熱門的AI大數據以及影像辨識技術。

因為專精肝膽腸胃消化系統,迄今,他還同時擔任工研院生醫所顧問,定期會議參與生醫所多項醫療器材開發計畫,算來超過20年了。

林錫璋曾發明過胃造口術的一些器械,也在國家實驗研究院的資助下,開發了膽道及食道支架。只是,都因為當時國內沒有廠商有能力承接,健保實施初期臺灣醫療水準還不被世界肯定,新發明更沒有管道接軌國際,「最後只好擺在陳列室裡。」

林錫璋表示,「教授可以寫論文,但研究若不能幫上病人,沒有商品化成功,病人永遠用不到,作為一位臨床醫師會十分遺憾。當初若有足夠資源往前走,現在一定不同,所以,很多創新一定要放到環境背景,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掌握關鍵技術 臺灣首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