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助攻20載 引領台灣生技「會」起飛!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05-20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助攻20載 引領台灣生技「會」起飛!

全球生命科學行業持續看漲,臺灣生醫產業發展也逾20載,一路起伏走來,始終陪伴企業的簽證會計師,默默成了最佳的陪跑教練。
臺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安永、安侯建業、資誠、勤業眾信,既需緊扣全球產業趨勢,又得符合客戶群所需,提供的服務越趨多元。
他們一方面持續引進全球資源,一方面又從在地優勢出發,現在也成為企業併購、尋覓投資者、產業接軌國際的重要靠山。
新冠疫情後全球局勢丕變,臺灣生醫在資本環境動盪、新科技浪潮四起下,四大事務所又如何大展身手,為國內生醫帶入國際、跨界資源?
本刊首度讓臺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生醫產業領導人同台,分享他們這20年來,對國內生醫產業發展的所見與洞見。

專題企畫:巫芝岳
撰文/攝影:巫芝岳、李林璦
採訪整理:巫芝岳、李林璦
視覺/美術設計:黃黛鵑
資料來源:本刊資料研究中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背景圖/ Vecteezy, freepik


在政府政策帶動,加上新冠疫情「助攻」下,近年來,許多國內生技公司快速成長、步入IPO階段,甚至帶起整併風潮。而尋求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協助,更是勢在必行。

「審計、稅務、法務、顧問」,對公司企業而言,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不但是合法經營下少不了的環節,事務所提供的多元服務,更是維繫公司營運、甚至扮演成長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角色。

身為政府與業者間「第三方」角色的會計師事務所,更因為其長期在產業中耕耘、陪伴公司成長的特性,總能針對產業脈動、公司財會經營等議題,提出獨到的見解。

而四大事務所――安永(EY)、安侯建業(KPMG)、勤業眾信(Deloitte)、資誠(PwC)(依事務所名筆畫排序),不但在全球產業擁有歷史與資源,在國內更是已公發/準備公發業者的首選。

他們無疑是臺灣生醫產業最重要的陪跑教練,本刊因此特別專訪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首度讓他們同台,了解其在臺灣生技業提供的服務、經營特色。他們站在獨特的位置上, 觀察到哪些趨勢有望引領臺灣生技業突破資金、市場等現狀。

會計師眼中的生技

生命週期長、高度法規遵循、毛利與市值高

「生技產業的特色,不外乎是高度法規遵循、且公司生命週期相當長。」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醫產業負責人林玉寬直指。

從半導體產業審計服務出身的她認為,生技業與臺灣熟知的半導體產業相比,只差在生命週期的長短。

林玉寬說:「公司在外部應對的,無非『政策、法規、市場』; 而內部就是『資金、人才、技術』,生技業因整體生命週期長,加上法規要求強,所以內部資源必須充足,才能長久地經營。」

此外,安侯建業健康照護產業服務團隊共同主持人蘇嘉瑞也強調,生技業是一個「高度法規遵循」的產業,從藥物或醫材的臨床試驗開始,到取得上市許可,甚至銷售產品時的廣告規範,無不受到法規強力管轄。

「在『生命週期長、法令遵循度強』這兩大特色下,也使生技業具有於傳統製造業的特色。」蘇嘉瑞說。

安永審計服務部執業會計師陳明宏就指出,其在國內服務的製藥、醫材業者,市值往往遠大於傳統製造業。即使產品還在臨床前期階段,市值可能就達到100、200億新臺幣,但製造業即便已是上市公司,市值可能仍不到50億元。

蘇嘉瑞表示,生技業大多是看「里程碑」,一個新藥可能做完臨床一期就出售,公司不見得一定要自己做到上市獲利;而藥品或醫材一旦上市後,不但毛利率很容易就超過50%,產品在市場上用個5年、10年也沒問題,不像電子業產品的汰換速度極快、毛利率也較低。不過,這讓在「技術」及「研發」上高度密集、加上有漫長生命週期的生醫產業,對資金的需求更加提高。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醫產業負責人林玉寬直指,生技產業的特色,不外乎是高度法規遵循、生命週期長。


安永審計服務部執業會計師陳明宏指出,其在國內服務的生醫業者,市值往往遠大於傳統製造業。

困於國內募資環境  缺國際談判人才 

近幾年,臺灣生技業募資呈「兩極化」發展現象:部分藥廠在取證、防疫所需下股價狂飆,許多新創公司卻募資困難,甚至計畫性撤離國內資本市場。

面臨資本環境相較歐美更困難、國內資金持續多流向半導體產業的情況下,臺灣生技業在募資上,有種種問題待挑戰。

勤業眾信的《2020生命科技產業展望》報告就指出,全球新藥開發商,都必須面對成本越來越高漲、研發效率降低,以及依賴暢銷藥物的商業模式及投報率恐出現每況愈下的困境。

「在臺灣,企業規模多屬中小型企業的情況下,相較國際大廠資金已相當有限,近期,國內生技醫療產業又遭遇募資難度增加,造成許多公司紛紛轉向國外募資。」勤業眾信在報告中直指這項困境。

本刊於今年1月出刊的「2021年31家生醫IPO新兵」專題中也曾探討到,近年對新創公司而言,資本環境並不友善。

即便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增設了「創新板(TIB)」、「戰略新版(PSB)」,希望讓規模不到上市櫃的企業,能早點得到資本市場挹注。不過,創新版鳴槍開跑後,並未得到市場的青睞,且其明文規定交易人條件僅限「專業投資人」,一般散戶無法參與,可能讓亟需資本的公司遇到障礙,因此,其效用仍有待更多成功案例來證明。

對於資本市場,蘇嘉瑞則表示,相較於20年前,目前生技資本市場相對已進入較成熟的階段,所以,整體產業接下來也將轉往追求實際營收。

「這也是為何像是國發會等主管機關,會提出『希望產值可以追得上市值』的期望。」蘇嘉瑞表示,在此種環境下,大家對創新性、營收的要求都會更加提高。

此外,也有事務所指出,臺灣在國際化法規、談判、策略人才不足的問題,可能有礙公司走上國際的發展。

臺灣市場小、走上國際有其必要,早已是業者們的共識。然而,對於涉及人民健康和治療的生技產業,由於法規保護要求相當高,進入各國市場都需取得醫材或藥物許可證,加上國際智慧財產權的管理和布局,對生醫產業尤為重要,因此,很需要了解各國法規要求的國際法規人才。

勤業眾信表示,面對國際市場,不論是進行併購、授權或合作開發等交易,都需要倚靠商業談判,以及建立長遠的商業模式規劃。

但眼觀研發人才眾多的臺灣,國際化的法規、談判、策略等人才相對缺乏。


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指出,各項技術的發展,讓生醫的價值鏈和供應鏈複雜度,隨之不斷增高。

BIO×ICT跨域 須留意產業快速性跟持久性的差異性

另外,在「數位醫療、BIO×ICT」已成為生醫產業時下最夯的議題下,科技業和生醫業大肆尋求跨領域結合的同時,商模難建立、跨域難溝通等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蘇嘉瑞表示,首先,醫療行業在法規要求上特別高,就可能先成為科技業者跨入的障礙。其次,科技業過往較熟悉的是可降低成本的大規模量產方式,但醫療業的產品可能講求個人化、差異化、小量化的製造。

此外,由於多數科技產品講求不斷地創新,產品被取代、淘汰的速度相當快速,但生技產品特性卻相反,雖然在臨床試驗、取得許可證等過程都相對漫長,但產品上市後可持續獲利的時間也更長。

「因此,這兩個產業在結合時,須特別留意快速性跟持久性上的差異。」他表示,要跨入生醫領域發展的科技業者,尤其要先具備這些心態(Mindset),才能讓跨域更加順利。

因此,四大事務所也都表示,其在跨域結合或數位轉型上,都能提供專業的媒合或諮詢服務,以協助業者掌握時代所需。

甚至包括面對生技醫療產業的專利、營業秘密相關等訴訟,四大事務所也都提供了智財、法律團隊服務,協助公司進行專利管理或訴訟。

趨勢一:從偏重製造轉為兼顧製造與服務的變遷

2000年,劃時代的人類基因體計畫完成後,全球生醫技術突飛猛進,加上網路、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演進,精準醫療、再生醫療、數位醫療等生醫領域不斷推陳出新,也帶動產業加速進步。

臺灣除了在眾多「海歸派」人才開路下,讓新技術得以在這片土地上萌芽外,政策與法規的推動更是功不可沒。

資誠就表示,2021年底頒布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給予先進生醫產品成長助力;今年初剛推出的「再生醫療三法」,也將給予產品、人才、法規與資金多方面協助。

「但這些技術的發展,間接讓生醫的價值鏈和供應鏈複雜度,隨之不斷增高。」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指出。

在技術、法規帶動的進展下,生技產業與「醫療業」間的關係將更加密切。

蘇嘉瑞就表示,精準醫療、再生醫療等,都仰賴與醫療機構的合作,而醫療與過往製藥較偏重「製造業」不同,更相似於服務業,因此,生技醫療業從偏重製造轉為兼顧製造與服務,是一項重要的改變趨勢。

蘇嘉瑞進一步指出,從製造業往醫療服務業改變時,市場相當於變得「小眾」。

「舉例來說,醫材、藥品可以大量製造,但細胞治療這些牽涉運送、個人化的新療法,就得小規模、差異化生產。」

「但這項特色反而對市場規模小的臺灣很有利。」蘇嘉瑞說,小量多樣對小國其實更有好處,像是「精準醫療」強調個人化,不需要規模經濟下,大藥廠就不見得比臺灣的小生技公司來得有利基。

此外,病患自主權和參與度增加、一般大眾健康意識抬頭,加上高齡化的效應下,讓「大健康產業」的概念日漸茁壯。

不論是著重健康、亞健康消費者的各項保健、保養品、健身相關市場,仍在持續擴大,或是針對高齡照護需求,長照產業未來如何資本化經營的議題,都在2017年長照2.0政策上路後,掀起一股討論熱潮。

趨勢二:抓穩CDMO商機 建議研發與代工並重 

2021年,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完成了以新臺幣50億元入股台康生技的重大舉動,樂迦再生科技也挾政府官股強力支持下成立,國內生技投資業瞬間燃起一股「CDMO」熱,新版《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中也將CDMO納入鼓勵範圍,讓業界對該領域更加看好。

根據勤業眾信《2020生命科技產業展望》報告,預估未來五年全球CDMO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8%。

蘇嘉瑞也表示,比起要臺灣誕生一家如輝瑞(Pfizer)、葛蘭素史克(GSK)般的國際級大藥廠,他認為臺灣更有機會出現一家幫國際級藥廠代工製造的公司,且更能充分展現臺灣的特色專長。

除了產業外,近年法規也已經從過去重視創新性,轉為重視CDMO。蘇嘉瑞說,「我認為臺灣的確需要如此,轉向以代工製造為主,或是在創新研發的同時,兼顧代工製造市場。」

蘇嘉瑞認為,「研發與代工並重」是目前生技業者須重視的,尤其面對臺灣較缺乏的創新與市場優勢,即使產品成功開發出來,但後續要打入可能已有其他大廠佔據的既有醫藥通路,難度將非常高。

「如同半導體業的經驗,臺灣應該思考在製程上如何再做得又快又好,製造出別人無法取代的利基。」他說。

勤業眾信也表示,在新冠疫情打亂了全球藥品供應鏈下,各國開始關注生技醫藥產業的「在地化生產」議題,他建議臺灣要把握此機會發展。

不過,勤業眾信同時指出,臺灣企業相較國際大廠,產能有限、股本過小,且資金不夠充分,所以,除了必須評估生產的方向未來是否具有潛在「需求量」外,找到具有利基的關鍵原物料/材料等技術或產品,也是一項關鍵切入點。


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共同主持人蘇嘉瑞認為,「研發與代工並重」是目前生技業者須重視的。

藉事務所導正產業資源

安永負責生醫產業的資深會計師王彥鈞表示,他認為會計師除了事務所的既有服務外,更能進一步「導正產業資源」,推動產業整體的成長。

「除了原有服務外,對業者或政府喊話、嘗試解決業界根本的問題,是我們能更多為生技產業付出的。」他說。

從公司初創、成長、募資,到進入IPO、永續發展過程中,持續陪伴業者往前奔跑的事務所會計師們,都期盼與業者同享福、共患難,讓會計師的專業,持續扮演著產業推手的角色。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