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子藥後下一藍海

核酸藥物臺廠急起直追 業者盼速突破研發、法規逆境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07-25
台灣訊息核糖核酸(mRNA)協會理事長/希居芙生醫執行長馬鈺欣表示,臺灣身為後進國,發展mRNA或Aptamer,或許更有望追上其他國家。(攝影/巫芝岳)

新冠疫苗中,輝瑞/BNT及莫德納mRNA疫苗的成功,著實讓全球mRNA技術發展加速了10年之多。面對全球已有十多款核酸藥物/疫苗上市,正「急起直追」的臺灣,在藥物研發、核酸合成、傳輸技術上,已有哪些亮點公司出線?他們又能否彎道超車,再創國內藥物研發新紀錄?

撰文/巫芝岳


除了核酸檢測外,另一項在新冠疫情中大放光彩的技術,正是在半年內研發問世、如今「打」遍全球的mRNA疫苗。

輝瑞(Pfizer)/BioNTech (BNT)以及莫德納(Moderna)兩款新冠mRNA疫苗的成功,可說為mRNA技術發展注入一強心劑,更讓不少專家直言:「mRNA技術發展因此加速了5~10年!」

7月13日,基龍米克斯與法信諾簽署合作意向書,結合法信諾以核心自主R-MOD單鏈核酸修飾技術,研發的阿茲海默症新型態藥物,及基米掌握的關鍵核酸藥物原料合成開發與製造,攜手進軍阿茲海默症核酸新藥。

這項消息,可說是國內核酸藥物研發的一大進展。

事實上,以DNA和RNA可調控、轉譯等功能,作為干預疾病的藥物或預防疫苗的構想,早在1980年代就有人提出。根據市調公司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今年5月發布的報告,目前已獲批上市的核酸藥物共有16款,包括:14款小分子核酸藥物(其中3款已下市)和2款mRNA疫苗。

從源頭治病、製程較蛋白質簡單

賽亞基因董事長陳奕雄指出,相較於近20年來快速進展的大分子蛋白藥物,由於核酸能從更「源頭」控制疾病,且生產流程相對蛋白質簡單,因此發展潛力十分龐大。

自1990年,Richard Jorgensen等科學家發現「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現象以來,利用短鏈核酸調控基因表現的相關研究,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展開。

台灣訊息核糖核酸(mRNA)協會理事長/希居芙生醫執行長馬鈺欣表示,目前核酸藥物主要以「短鏈」的小分子干擾RNA (siRNA)、小分子RNA (miRNA)、反義寡核苷酸(ASO),以及核酸適體(Aptamer)等開發為主,而屬於「長鏈核酸」的mRNA則是最新的一項技術。

她進一步指出,siRNA和ASO技術,在國外已經漸漸成熟,臺灣近幾年才有幾家小公司及學研單位投入開發;而1990年才誕生的Aptamer篩選技術,因過去專利保護緣故,只有極少數公司與研究單位可使用,但2010年後由於其相關專利陸續到期,因此有越來越多廠商投入研發。

mRNA則是在兩項新冠疫苗的成功後,2021年起全球開始投入資金發展,「臺灣身為後進國,發展mRNA或Aptamer,或許更有望追上其他國家。」馬鈺欣說。

mRNA突破合成、成藥瓶頸 疫情下大放異彩

RNA由於結構上容易被水解,且因為帶有電荷、難穿過細胞膜,因此較難傳送到目標作用部位的特性,讓早期發展路途坎坷,甚至直到1984年,製造RNA所需的酵素才正式商業化。

連如今有「mRNA疫苗之母」美稱、擔任BNT現任資深副總裁的匈牙利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