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PB何去何從?

國家型科技計畫吹熄燈號

撰文記者 林亞歆
日期2015-04-08
開版圖

主宰著台灣科技國力發展的國家型科技計劃, 傳出政府以產業成果效益不彰決定吹熄燈號…

從「基因體醫學計畫」、「生技製藥計畫」到今日的NRPB2000年迄今,生技相關國家型計畫政府總計投下近300億台幣預算。

走過台灣生技產業展翅時期,近4年的NRPB亦投入268件研發,NRPB究竟產出哪些重要成果? 對產業推動的貢獻何在?

當對台灣生技製藥發展影響巨大的國家型計劃不再有,NRPB的後續將何去何從? 累積的成果又該如何轉進?

專題企劃:林明定

採訪: 林明定、林亞歆、王柏豪

攝影: 林亞歆

撰文:林亞歆、王柏豪

特別感謝:NRPB計畫橋接辦公室協助資料提供


台灣以國家之力培育高知識經濟的生物科技領域,在近二十年來的歷程上,有過幾次發展上轉折…。 

1997年,歐美生物科技興起,並躍為帶領各國科技競爭力發展的領域,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NRPB總主持人陳建仁,時任國家科學委員會生物處處長,便開始規劃了生技相關的國家型計畫。 

隔年,由中央研究院、農業委員會與國家科學委員會等單位率先聯合推動「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有意藉由加值台灣優質的生物育種與種植技術,啟動台灣生物技術的發展,讓科技成為帶領國家經濟成長的動力。 

但執行初期,卻由於相關智慧財產配套措施發展不足、保護不周,造成農業技術外流,甚至引發業界罵聲連連。自此之後,政府投入科技研究除學術性研究,相關部會便更加重視讓業界有感的「產業效益」。 

1999年後,台灣製藥業始自小分子藥物開枝散葉,延伸至生物製劑、細胞治療、疫苗研發等領域,雖有萌發的態勢,但早期政府投入的科技預算,主要仍在法人單位之科技發現研究,臨床前研發到進入臨床開發的產業化發展,所謂第一、第二棒連結仍不夠。因此,臨床前所需的CMC、藥物動力學、毒理試驗及相關經驗與人才,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亟待加強。 

於是經濟部、衛生署(現衛生福利部)、國科會、中研院等相關單位分別於2000年與2002年推動「生技製藥國家型科技計畫」與「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盼能打好製藥上游研發的基礎。 

陳建仁接受訪問時表示,「藥物開發能量累積後,便要開始往中、下游發展。」因此2011年,為妥善連結中、下游,實際推動製藥產業的發展,國科會決議將生技製藥與基因體計畫進行資源整合,並配合政府於2009~2012年間推動的「臺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開始執行「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for Biopharmaceuticals, NRPB)(2011~2016年)。

4年投資268件研發 往產品導向推進

NRPB先後找來台灣「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院士、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及陳建仁擔任計畫總主持人,並規劃了六大計畫分項:研究群組、臨床前發展群組、臨床群組、資源中心、產業化推動暨國際合作組、倫理、法律、社會影響組(ELSI)等。

NRPB透過這六大分項計畫串聯、動員了台灣主要的生技法人機構,借助各單位的優勢進行大整合。如臨床前發展群組主要利用國衛院生技與新藥研究所既有的新藥研發平台,以及DCB的先導藥物篩選平台;特定疾病轉譯醫學部分,則持續強化各醫院單位之卓越臨床試驗與研究中心;.產業化推動暨國際合作工作,則主要透過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的產業推動小組進行。

陳建仁強調,「NRPB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做出台灣自己的新藥。」他表示,NRPB目標在強化產業價值鏈的中游研發角色,讓上游研究者的觀念改變,將計畫的研發成果推進臨床前及初期臨床試驗,再透過橋接計畫技轉、授權、產學合作等機制,最後將研究成果導入業界,加速其產業化與商品化。

NRPB自100年~103年間,亦陸續補助執行268件研究發展案源、4件先導藥物開發與候選藥物推動計畫、100件轉譯醫學計畫、66件臨床試驗計畫及27件產學合作計畫等。

據資料顯示,若依研究屬性分類,其中以小分子藥物研究仍高居首位,佔所有補助計畫的37.3%;其次是生物標記研究,占比17.2%;生物製劑也占有13.1%。若依疾病分類,癌症(CA)研究一直高居首位,占比超過一半達51.5%;其次是相關跨領域研究(IN),高達13.8%;感染性疾病(ID)也是熱門領域,占比13.4%。

從NRPB研究計畫申請發展趨勢看,神經及精神疾病(NP)計畫有增加趨勢,至103年度新進計畫中,NP已經佔有21%;生物製劑計畫亦有增加趨勢,在新近計畫中,已經從100年度的12%,103年度增長至17.54%。

陳建仁指出,在此期間NRPB已經逐漸降低偏屬研發上游案源的補助,聚焦資源在「以產品為導向」的潛力案源。103年度進案計畫之研發階段往下游推進的比例已經大幅增加。

5年近100億  IND 3年核准21項

政府原規劃NRPB整體計畫經費是6年166億元台幣,自100~104年度政府核定預算,總計達94億台幣。(見【表一】)

截至103年度止,若從主要績效指標(KPI)目標值及實際達成值的角度來檢驗,NRPB可謂圓滿達成計畫,各分項群組亦成果豐碩,也有不少重大突破。

100~103年度,IND核准數(含國內外)總計有21項,已經高出總目標值的1倍;技術創新之技術移轉件數已達104件,高出總目標值42件的2倍之多;核定補助之臨床試驗執行達101項,亦高出總目標值43項的2倍以上。

100~103年度經濟效益指標中,促成廠商或產業團體投資金額6.99億台幣,已經遠遠超出總目標金額的3億;產學合作件數總計 22 件。(參見【表二】)

延續過去國家型計畫累積至NRPB階段,一些發展有成的成果創下不少和知名業者成功結合的大型技轉授權案。

包括去年6月中研院分子生物所沈哲鯤院士團隊與藥華醫藥簽署協議,授權引進「β型地中海型貧血」與「鐮刀型血球貧血」新藥進行後續開發;國衛院主導之抗癌新藥DBPR104,於2011年技轉杏輝集團並成立杏國新藥。

國衛院主持的抗糖尿病新藥DBPR108,於2011年與健亞等6家產業聯盟,健亞又技轉中國專利範疇;抗C型肝炎候選藥物DBPR11,2013年技轉中天生技並進入IND申請。

NRPB臨床試驗計畫中,台大醫學院光電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林世明教授,其開發的「VsensorNTU」檢測設備12分鐘內可即時診斷病毒或癌症,於2011年初,以將近1億元新台幣授權永加利公司,並進一步於內湖成立衍生新創公司賀利生科技(Vsense Biotech, Ltd),創下台灣醫療器材技轉金額最高紀錄。

另一項由長庚醫院林胤谷醫師以中醫老藥新用為根據,其開發的青黛油萃劑治療乾癬的臨床試驗計劃,成果也已經以120萬美金技轉給法商高德美,則證實以西藥臨床試驗證實中藥價值,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促6家衍生公司丮業界承接呈飽和

由NRPB各項計畫研究衍生的相關成果,透過「產業推動及國際合作組」的橋接技轉、授權及產學合作等協助,自2011至2014年,亦有20件計畫衍生成果授權廠商進行開發,授權收入超過八千萬新台幣,合約總金額達2.5億新台幣;推動產學合作15件,廠商配合款約5千多萬元;促進廠商投資12件,投資金額達2.3億,並促成6家衍生新創公司,實收資本額6千萬餘新台幣。(請參見【表三】、【表四】、【表五】)

其中,抗癌標靶新藥MPT0E028授權原料藥廠台耀化學的新藥子公司台新藥案例,2014年3月已經通過FDA的IND申請,樹立台灣第一個完整始自學界研發而達成美國IND里程碑的個案。

安成藥業於2013年10月,完成技轉台灣大學、成功大學之「長效型抗癌生技蛋白候選藥物」應用於所有適應症計畫之合約,合約整體授權金達1億新台幣以上,促成安成藥業從學名藥廠轉型新藥開發公司。

日祥公司技轉國防醫學院之「甲基化癌症基因檢測平台應用與開發」,所開發之子宮頸癌檢測產品已於中國、台灣進行臨床驗證申請認證中。日祥與知愛堂公司進一步於2013年10月提出業界科專,創下國家型計劃成果由廠商承接,並以業界科專方式繼續接棒開發的首例。

長庚大學團隊之「具支撐骨骼結構強度特性且可擴張之植入物研發」計畫,於2012年底技轉衍生新創公司-固昌生物科技,是由銓發科技、聯合骨材及原研究團隊組成的公司。也創造了整合學界研究、製造商與通路商之上下游價值鏈的成功案例,開創讓傳統產業有機會轉型高附加價值醫材的模式。

今年底,台大醫學院陳昆鋒醫師團隊開發的「SC-43末期肝癌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也將預計成立衍生公司 。

不過,陳建仁指出,國內生技產業、廠商規模有限,幾年來,產業對專案計畫的承接已有飽和趨勢,但學研界仍不斷有創新產出。因此,NRPB將加強進行海外推廣,使台灣研究成果走進國際舞台,也藉此引進國外生技公司開發經驗。

 目前,NRPB已推動國內學研單位與美國、歐盟、日本等知名研究、產業聯盟交流、合作。2013年5月,NRPB與GSK簽訂合作意向書,啟動20多項疫苗等大型臨床試驗;同年10月再與AstraZeneca進行合作,啓動「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研究合作,成為AstraZeneca第一個亞洲合作夥伴。

NRPB劃句點  臨床試驗永續經營 

不過,隨著NRPB計畫進入尾聲,此時,科技部政策又傳出已決定讓「國家型計畫」劃下句點,未來,國家投入科技發展將不再以「國家型計劃」型式運行,NRPB很快面臨了吹熄燈號的命運。

但產業效益似乎才剛開始,還來不及萌芽,NRPB這些計畫成果將何去何從?如何退場或如何轉進? 成了業界關心的焦點。

因為政策歷史因素,陳建仁幽默地大開自己玩笑,「成了NRPB的『終結者』」,但陳建仁並不認為這將有太大衝擊或影響,「科技部close (結束)國家型計劃也沒不好,」他進一步表示,NRPB走過了研發階段,過去,國家計劃逐漸從法規、觀念上讓研究者往產品方向開發,再往下推散出去,產業效益就會慢慢發酵。

NRPB計畫將於6月底提交退場/轉型計畫書,「轉型後仍將以產業化為主要目標,做重點式推動。」但陳建仁強調,由於經費有限,將訂定優先順序,專注於與研發轉譯相關的項目或關係台灣臨床試驗競爭力者,資源將優先保留(如臨床試驗合作聯盟);可回歸其他部會的研究項目,則盡可能回到既有機制下運作。

陳建仁表示,目前已大致規劃為「生技醫藥轉譯臨床」與「資源中心」兩大主軸,希望持續支持臺灣臨床試驗合作聯盟與臨床試驗相關技術平台的永續經營,另外也將成立專案小組,評估決定轉譯研發所需的技術平台為何,再納入目前資源中心計畫。(參見【圖三】、【表六】) 

台灣生技產業近年雖有傲人的市值,但產值卻始終委靡不振,陳建仁坦言,「若自產業界角度切入,NRPB的成果似乎不大。」儘管政府高唱產業化發展,但法規仍有太多侷限,要吸引國內、外資金流入產業仍有很多疑慮,這無異緊緊地掐住產業發展的咽喉。 

總結NRPB一路走來的努力,陳建仁一句話表示,「最大的成果是許多觀念改變。」NRPB仍舊深深影響了台灣的製藥發展,引導學界、法人更重視產業需求與效益;研發人員自學術到應用的思維演變;醫院、醫師從單打獨到聯盟合作;政府於人體試驗、醫藥相關法規的突破與轉變…等,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觀念革新。

「這像蓋一座燈塔,只有等到一個真正從台灣開發出去的新藥上市那天,這座燈塔才真正裝上了燈,並開始發光。」他說。

「但產業效益是需要發酵的,」陳建仁形容,像電影裡的台詞,「得讓子彈再飛會兒。」他更期盼,「業界來承接,勇於投入和學研界共同開發。」


「台灣臨床試驗合作聯盟」提升2倍國際合作

NRPB致力於學術研究的基礎環境建設,其中優化臨床試驗環境,成效卓越,增加了許多國際合作的機會,為台灣的生技產業國際聲譽帶來大幅提升。

NRPB建置「台灣臨床試驗合作聯盟」(TCTC),總計包含14個特定疾病分類—肺癌、肝炎及肝癌、乳癌、胃腸疾病與幽門桿菌、婦癌、法布瑞氏症、高血壓、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感染症、小兒感染症、精神疾病、腎病,以一站式的服務模式收取病人,為臨床試驗節省不少時間成本。目前,已有20家醫院參與。

NRPB還推動「臨床試驗聯盟聯合倫理審查機制(NRPB-IRB)」,「由主導醫院完成倫理審查後,聯盟其他醫院就採簡易審查。」陳建仁笑說,「各大醫院山頭因為國家型計畫開始合作。」

陳建仁表示,台灣醫師素質高、臨床照護佳、健保給付等特質都是發展臨床試驗的利基,但由於利益問題,以往不少醫院各據一方,且同一試驗案可能會經過多家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重複審查,不僅浪費人力,作業時程不一更造成試驗延宕。

如今,整合後的TCTC吸引了許多國際藥廠,以台灣為中心執行多國多中心臨床試驗,根據資料顯示,自2011年至今,台灣臨床試驗合作聯盟執行的國際臨床試驗已增加近2倍,2014年共執行208例,約佔全數案件的57%。

陳建仁指出,目前台灣和中國臨床試驗環境相比仍有品質優勢,希望下一步能儘速推動兩岸醫藥合作協定,推動對岸承認台灣試驗結果,以提升台灣臨床中心的國際地位,真正成為東亞臨床試驗重鎮。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