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美」的風景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6-07-15

去年冬天一次在北京,因為真的冷,皮膚乾的不舒服,我顧不得失不失態,忍不住在朋友面拿起雜物包,掏出一瓶臺灣業者朋友送的,而且還擱得挺久了的玻尿酸原液,塗抹眼角、雙頰⋯。

朋友是中國前三十大藥業的執行副總,他很好奇我用的是什麼?還篤定,能讓我願意用到臉上的東西一定相當好的。

我那時其實很心虛,因為自己在臺灣並沒真用過它,那次只是出門前想到天冷也許用的上,抓了就往包裡放,功效究竟如何,我並不能真現身說法。所以,我也很誠實告訴大陸友人,臺灣做化粧品的業界朋友都說我是壞朋友,因為要是女人都像我這樣,他們生意都別做了!

不過,這仍無損大陸友人對我用的MIT 產品的信心,甚至希望有機會可以合作合作。看來,臺灣保養品的品質,普遍得到認可。

仔細想想這幾年來,自己確實幾乎不曾買過什麼保養用品,用的全都是臺灣生技化粧品業朋友送的產品,加上自己習慣是,這個瓶沒用完,不會換下一個罐,甚至春去冬來,往往還是同一個瓶罐。抽屜許多沒拆封的,常常是阿姨們來了,拿去用了稱好,事後來問我,那是哪一家的?還想託我買⋯⋯。

上上一期,我們採訪團隊在進行農業科技封面專題的過程裡,大家到阿里山拜訪了青山蘭花後,決定也來挖掘一下臺灣在地的「美」,許多MIT保養品的特色、品質與業者自身的用心、執著,會讓深入接觸的人翻轉外來品牌的迷思。

非常多功能性保養品的開發技術,也都是生物科技能力的展現,這更讓團隊覺得書寫臺灣「美」力「」的必要。

近年來,MIT 面膜走紅,雖然讓臺灣掙足了面子。不過,整體而言,我們不得不承認「韓」流吹襲讓台灣顯得蕭瑟。韓國開發一個氣墊粉餅,並且用專利保護,讓世界彩粧界只好繞著它狂花飛舞。相較之下,臺灣面膜的科技力並非欠缺,但少了智慧財觀念,加上過去產業向來單打獨鬥,如今,市場其實已經被鯨吞蠶食。

事實上,臺灣迄今仍是國際大品牌的主要代工基地之一,保養品製造品質與實力具有相當競爭力。兩年多來,好友工研院生醫所賴惠敏博士執行工業局的「粧點美麗新時尚計畫」,推出了讓大家有感的臺灣化粧品科技研發能力。

那天去拜訪工研院,離去前,惠敏博士和我感慨也開心:「一件事做到有點成果,都要專注十年磨劍啊!」就我知道,其實工研院這些朋友投入化粧品研發基礎建設很多年了,她們一點一滴、在資源和預算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像製藥一樣從機制、活性篩選、功效評估、萃取、純化、配方到生產合成,一步步累積成今天完整的研發平台,讓有決心發展的化粧品業者快速注入科技力,可如虎添翼地飛翔。

未來「次世代」化粧品的趨勢追求功效,科技力也絕對是決勝的首要關鍵,所以這次專題我們主要著墨在科技,從上下游來盡量梳理臺灣化粧品的科技能力。每次專題,總因各種限制多有遺珠之憾,尚祈業者見諒。

生技月即將來臨,從鑽石生技的「亞太投資論壇」敲響序幕,接著「亞洲生技商機論壇(BBA)」兩天會議,然後連續三天展會,鼓勵大家一起參與、用心和我們一起來發現臺灣生技各領域最美的風景。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