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業喜歡什麼新藥?

一個中國新藥,值多少錢?

撰文特邀作者
日期2016-08-16
替代圖

越來越多中國本土具規模的藥企,希望能透過交易轉讓的途徑獲得優質的新藥成果,一方面為企業帶來穩定收益和豐厚利潤,也藉此打造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但一個新藥值多少錢?中國藥業喜歡什麼樣的新藥?種種原因,讓當前中國醫藥市場環境對新藥的接受度,仍遠不如歐美市場。

文/黃屹


近幾年,中國醫藥企業對開發創新藥物重視程度正快速提升。

醫藥企業的創新藥物通常有兩個來源:原創自主研發和成果交易轉讓。多年來,由於產業長期積累的缺失,本土醫藥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十分薄弱,即便該狀況已大為改善。在此背景下,透過投入資金,購買研究成果,完成不同程度的後續開發,成為中國本土醫藥企業的主要新藥來源。

迄今為止,新藥研發成果交易在中國醫藥行業的運作成熟程度與發達國家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但越來越多本土具有規模的藥企,希望能透過交易轉讓的途徑獲得優質的新藥成果,數量日益增加的小微研發藥企,包括背後的投資者,也希望以此獲得創新回報和實現成果的產業化。

自2000年起,中國藥業自境內研究單位之新藥研究成果交易轉讓,雖逐漸形成氣候,但交易總量比較有限。2010年後,案例不僅明顯增加,並開始轉向國外交易,對象多為新興生技公司,交易金額也更大。(見表)

足見,面對中國醫藥行業日益放緩的增速,創新藥物憑藉更加優異的治療效果和對獨特臨床需求的滿足,可能為藥業帶來穩定收益和豐厚利潤,也藉此打造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因此,藥業也願意付出更大金額來獲取交易標的。

從境內研究單位轉為國外企業

由表可知,較早時期,企業的交易對象幾乎都是國內的科研院所。當時,中國醫藥企業自身研發實力近乎空白,求助研發實力相對較強的境內科研院所成為部分有想法企業的首選。

中國科研院所,尤其是一些研究方向與應用較為密切的研究機構,對成果產業化也都有相當強烈意願。知名者如協和藥物研究所、天津藥物研究院、軍事醫院科學院毒物所、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等,多年來一直都是中國成果轉讓的主力。

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知名的新藥交易,就是石藥從協和藥物所購買,處於臨床二期實驗階段的化藥新藥丁苯酞,主要用於治療輕、中度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石藥丁苯酞歷經近10年後,真正實現了1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

更早階段,1989年海正藥業從上海醫工院購買阿奇黴素專利,1992年恒瑞從北京某科研機構購買異環磷醯胺,也屬此類。

早期,中國藥業從國外購買成果到國內進行開發的案例極少,主要由於企業在當時資金有限,此外,國、內外產業成果資訊有限、交流不足也對此形成阻礙。

麗珠集團2002年從韓國購買主治腸胃消化疾病的艾普拉唑,是中國少數成功的案例。歷經6年開發,艾普拉唑於2008年上市,成為全球首個上市的新一代質子泵抑制劑,並申請發明專利37項,獲美國、歐洲等23項專利授權,逾千家醫院使用,年產值超過上億人民幣。

小微研發企業新力量崛起

早期,中國藥企多採取一次買斷和轉讓的模式獲取成果。但近年來,更多藥企開始採取國際通行的交易模式:首付、里程碑、未來銷售提成。

近幾年,以國外企業為交易對象,出資購買國外(尤其是美國)研發成果也開始成為常態。大量中國企業開始派駐人員或團隊到歐美等地考察和評估領先的研發成果,希望引入中國,這類交易未來將繼續增加。

交易模式變化意味著藥企風險意識增加。新藥研發是眾所周知的高風險投資,如2013年海正就曾遭遇投入ThermoDox項目失敗,首付500萬美元瞬間蒸發。

上述較早上市的石藥丁苯酞,10億人民幣營收是歷經10年後才達到,之後上市的1.1類化藥中,即使包括麗珠藥業的艾普拉唑等知名產品,上市數年後銷售也不盡人意。

面對如此的投入與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