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寶藏!黑洞?植物新藥大未來(二)

撰文記者 劉端雅
日期2020-10-31
採訪整理/劉端雅、李林璦 撰文/李林璦、劉端雅

草本植物用藥全世界風靡,但植物新藥開發難度,比化學藥更艱鉅和挑戰!

後疫情時代,精準大健康能為草本或藥用植物開發開啟新未來!?


採訪整理/劉端雅、李林璦

撰文/李林璦、劉端雅

攝影/李林璦、劉端雅

美術設計/黃黛鵑


2001年科技部中草藥五年研發計畫

累積研發能量

至於臺灣方面,民眾除了接受西醫之外,對傳統中醫學的接受度也相當高,因此,在藥物植物和中藥方面,使用經驗相當成熟。

根據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中藥藥品許可證共約22,000張(含成藥約8,000張),目前GMP藥廠共有87家,其中順天堂、科達、港香蘭、勝昌、莊松榮五大中藥廠占了健保給付的八成左右。

邁高生技總經理鍾玉山表示,中藥藥證很容易取得,只要根據古典醫籍上的處方便可,例如六味地黃丸。

南臺科技大學講座教授蘇益仁也表示,臺灣前五大中藥廠,每家都幾乎擁有幾百張中藥藥證。

不過,臺灣早年在臨床試驗法規、藥材種植以及基礎研究、CMC等,均未達到國際水準,要將傳統中草藥發展成為符合美國FDA法規的植物新藥,仍有困難。

2001年,經濟部技術處推出「中草藥五年研發計畫」,旨在協助中草藥產業應用現代化技術,進行中草藥新藥開發,從而促使中草藥產業升級或轉型,藉此加強臺灣中草藥產業之競爭優勢,打造臺灣成為國際植物藥研發重鎮。

曾接手過三期中草藥計畫總主持人暨健裕生技總經理李連滋表示,該計畫培養出以天然物為主的新創團隊,包括:鴻亞、健裕、貝爾克斯、萊特先進生醫,研發的植物藥適應症包括:氣喘、關節炎、大腸激躁症(IBS)、痛風等。

不過,他也坦言,「中草藥五年研發計畫」要達到帶動產業發展的作用,實在不容易,但他認為計劃本身,「對產業環境影響更為重要。」

「中草藥五年研發計畫」依照植物新藥開發所需各個環節,(包括:專利審查基準、品質控管、基礎研究、人才培訓、產業技術研發、藥材種植研發、核能應用分析、輔導業界、指標/活性成分指紋圖譜、HPLC 化學指紋圖譜、DNA 指紋圖譜、天然物特殊水相萃取、多指標成分同步分析技術、毒性試驗、cGMP工廠、藥理測試、安慰劑之設計及製造等),整合了各部會資源,參與的部會包括: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行政院衛生署、行政院國科會、行政院農委會、教育部、經濟部技術處等,當時稱上是一個跨部會的國家型研究發展專案。

其中,產業技術研發委託給三個財團法人單位,分別為工研院生醫所、藥技中心及生技中心(DCB)。也由於政府的支持,這些財團法人單位因此成長起來,從而帶動民間植物藥的發展。(詳見下頁表二)



健裕生技總經理李連滋表示,「中草藥五年研發計畫」雖然沒有完全達到帶動產業發展的作用,但是確實對中草藥產業的研發與應用環境帶來正面影響。(攝影/李林璦)

臺灣最大問題 做到最後都停掉

不過,發展至今,臺灣目前只催生出二張植物新藥藥證,發展並不太理想。

「中草藥五年研發計畫」結束後,一股植物新藥開發熱潮也跟著冷卻下來,臺灣生技政策與產業,接著都將焦點與資源轉移集中到新藥開發領域上。

幾家投入標榜植物新藥開發的生技公司(參見文後表格),包括:泰宗生技、德英生技、萊特生醫、喬本生醫、萬寶祿生技、鴻亞生技等,公司發展也面臨各種轉型與挑戰,甚或訴訟纏身、或已經解散清算完結者。

有投資人不禁感慨,植物新藥看似前程似錦,但因崎路狹隘又欠缺實務經驗,甚至開發上市後銷售遠不如預期,最後竟變成一個未知的黑洞。

蘇益仁指出,「不管做什麼藥,最後都還是要走美國FDA法規,且無論技轉或開發都需要高度的專業能力,又臺灣產業最大的問題是做到最後都停掉。」他甚至因此認為,「不知還有誰會願意去做植物新藥?」

二張植物新藥藥證

臺灣的「植物藥新藥查驗登記審查基準」,基本上是根據美國FDA植物新藥指南而擬定。

在這之前,當時的行政院衛生署(現在的衛福部)在2000年公布「植物抽取新藥臨床試驗基準」,作為規範已有人類使用經驗之植物藥材,依傳統或非傳統方法抽取之抽取物所製成的新藥,執行臨時試驗時之參考。(編按:此為「中草藥五年研發計畫」其中一項發展計劃。)

之後,衛福部參考了美國的植物新藥規範,在2009年,公告「植物藥新藥臨床試驗基準」法規,取代先前「植物抽取新藥臨床試驗基準」,其後在2013年公告「植物藥新藥查驗登記審查基準」。

目前,臺灣植物新藥/中藥新藥開發廠商共有28家,其中有2件正在申請NDA,分別為合一生技的ON101,治療糖尿病足慢性傷口潰瘍、健永生技的MCS-2,治療前列腺肥大症。

臺灣植物新藥廠商最多的適應症為癌症14件、神經系統9件、皮膚5件。在植物新藥藥證取得方面,食藥署(TFDA)共批准兩張植物新藥藥證,分別是「懷特血寶®注射劑」、中天生技「賀必容®」。

懷特從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的中藥「黃耆」,經萃取、分離、純化所得的黃耆多醣有效部位開發的「懷特血寶®注射劑」,在2010年獲得臺灣第一個植物新藥藥證,治療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

第二個植物新藥則是中天生技的口服藥「賀必容」,在2013年獲得批准。其主要原料以四物湯(當歸、 川芎、白芍、熟地)為主,並添加甘胺酸亞鐵,可改善經期不適及缺鐵性貧血。

植物新藥發展潛力仍相對優勢

儘管如此,仍難以抹煞臺灣在植物新藥發展的潛力,有幾家公司依然堅持默默前行,不斷過關斬將,也逐漸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例如:腦得生生技的「養腦散」,經過漫長20餘年,終於取得中藥新藥藥證;杏輝製藥的管花肉蓯蓉已經從市場上取得收益;健裕與貝爾克斯挾工研院累積的植物新藥開發經驗,可以無縫接軌國際法規。

此外,拜政府1987年「國科會中藥大型研究計畫」、2001「中草藥五年研發計畫」,兩大科專計畫橫跨超過20年,為臺灣植物新藥研發的基礎和潛力,鑿出一畝蘊藏寶藏極待挖掘的沃土,以亞洲地區而言,臺灣植物新藥發展潛力相對優勢。

鍾玉山就表示,政府從2000年開始有系統地投入植物新藥研發,迄今,雖然挹注的金額相對小分子藥、蛋白藥少很多,但每年還是有經費給予三大法人單位進行研究和藥物開發。

另外,臺灣近20年在人才和經驗的累積,使基礎研究實力足夠,貝爾克斯執行長張秀鳳表示,臺灣教育系統較為注重理科,尤其是生物科技基礎教育,為生技產業提供人才和研發能量。

鍾玉山也指出,國內大學很多都有設立與研發天然物為目標的系所,例如臺北醫學大學生藥學研究所,這都有助植物新藥發展。

中研院農生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