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牛熱影像AI疾病辨識系統」貢獻產值15億元

畜試所新竹示範牧場 把臺灣乳牛業升級ICT高科技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0-10-31
李國華表示,乳牛疾病問題是酪農最大的痛,而臺灣大動物獸醫師卻不足30位,極度饋乏。

動植物疫情監測一直是農委會重要議題,由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李國華博士開發「乳牛熱影像AI疾病辨識系統」,可及早發現乳牛不適而給予治療,為產值貢獻15億元。李國華目前也正開發「乳牛熱影像疾病預警服務平台」期望將畜牧與資通訊技術結合,讓未來智慧養牛更便利。


撰文/彭梓涵 攝影/劉端雅

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是臺灣「乳牛產業」重要的研究機關,主要業務與計畫,包含:生乳品質、遺傳育種、分子生物、乳牛保健營養、牧草研究等,也是許多新科技研發與應用的示範場地。

e化、雲端化、智慧化

畜試所帶頭科技養牛

目前新竹分所在養乳牛數有135頭,其中約50~60頭為泌乳牛,就在參訪同時,泌乳牛舍一隻乳牛,緩緩走入全自動化擠乳系統(機器人),在沒有人力導引與人工操作下,約10分鐘乳牛完成擠乳、清潔動作後,怡然自得地順著引道走回牛舍。

這是新竹分所,導入自動化設施提升乳牛場經營管理的科技之一,此技術在新竹分所首先試用後,因成效與狀況良好,不少業者紛紛引進。

今年生技展中,由農委會籌畫的農業科技館,一隻等比例的牛佇立在展場中,背景介紹新竹分所李國華博士與高雄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李財福教授合作開發的「乳牛熱影像AI疾病辨識系統」吸引參觀者目光。

原為獸醫師的李國華,高考進入公部門後,在新竹分所長期投入乳牛飼養「e化」、「雲端化」與「智慧化」的養牛技術。

專業人力斷層、錯失治療時效

是酪農長久的痛

李國華說,臺灣雖然符合飼養密度規定,但「密飼程度」還是相對其他國家高,加上酪農人口老化、2代接班意願不高、勞動力不足、養牛資訊無法有效整合運用等瓶頸,新竹分所希望盡研究單位之力,進一步透過科技來解決酪農長期面臨問題。

李國華說,乳牛最重要的經濟價值即是它的乳產量,根據2019年農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臺灣酪農戶數559戶,產乳牛約6.1萬頭,生乳產量約38.6萬公噸,產值逾101億臺幣。平均一隻乳牛一生可懷孕3.19胎、生產年限是37.4個月,不過,再優秀的乳牛也無法不間斷地產奶。

在新建的乳牛群性能改良計畫(DHI)中,乳牛異動紀錄顯示,影響乳牛使用年限最主要三種風險因素分別為泌乳健康、體型與腿蹄問題與繁殖障礙等三個類別。而「乳牛離群」最高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