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葉克膜機器 開創急救新紀元

陳益祥「選擇性腦部深度低溫法」 急救護心更「護腦」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0-09-30
臺大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表示,在急救時,最簡單的是救心臟,最難的是救腦袋。

現任臺大心血管中心主任、當年曾與柯文哲共同打拼的國內葉克膜權威――陳益祥醫師,為了解決急救時,許多傷重的病人可能因腦部缺氧太久,而導致永久神經傷害、甚至無法甦醒的痛點,開創出了「選擇性腦部深度低溫法」,利用巨暘醫材開發的兩套葉克膜機器「讓腦袋非常冷靜,心臟維持火熱」。該醫材已取得美國FDA、臺灣TFDA認證的機器,近年已成功救回了數名生命。


撰文、攝影/巫芝岳

從藝人戎祥到高以翔的猝死,「心因性猝死」不但每年奪走2.3至4.6萬條人命(35歲以上盛行率約0.1-0.2%);據研究,每延遲1.5分鐘的循環恢復,腦神經學的預後便減少14%。

「在急救或是心臟外科手術時,最簡單的是救心臟,最難的是救腦袋。」曾擔任劍橋帕普沃斯醫院(Royal Papworth Hospital)移植研究員、密西根大學小兒心臟外科研究員,現任臺大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直言。

「心臟病發而送醫急救的病人,有10-15%即便在急救後撿回了性命,卻可能因腦部缺氧太久、腦傷太嚴重而再也醒不來」,陳益祥表示,「這是臨床上最不樂見的情況。」

為了減低神經在缺血下受到的傷害,其實自1950年代起就有了「以低溫保護腦袋」的觀念。

然而,陳益祥表示,若要更有效率地保護腦部,一般急診低溫療法(Moderate Hypothermia)降到的攝氏34度仍不夠低,不過,若把全身都降到更低溫,心臟可能也會停止跳動,那麼要如何克服這難題呢?

「讓腦袋非常冷靜,但心臟是熱的」

選擇性腦部深度低溫法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2010年時,陳益祥開始發想一套「讓腦袋非常冷靜,但心臟是熱的」的做法。

他們利用兩套俗稱「葉克膜」的體外循環維生系統(ECMO),一套給腦部、一套供應身體其他部位,如此便能透過將血液送出、於體外快速降溫再送回腦部的方式,獨立將腦部組織降至攝氏30度以下,同時維持體內其他組織的溫度。

為了完成這項概念,醫材公司巨暘醫材與陳益祥合作,加上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專家的協助下,設計出一套可將血液「選擇性」送回體內特定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