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決蟲害 增加作物生長效率

開發披衣技術 種苗場打造種子機能衣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7-08-21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研究員黃玉梅帶領團隊,研發出十字花科、番茄、胡蘿蔔等蔬菜種子的披衣技術。

為了增進機械播種的效率,歐美國家紛紛研發「種子披衣」技術,除了有效防止蟲害與苗期間的疾病,還能促進生長效率。臺灣在農委會種苗改良場投入之下,也開發出相關技術,並技轉多家廠商,為種子量身打造「機能衣」。

撰文、攝影/蔡立勳

近年來,全球農業普遍面臨勞動力老化、農村青壯人口外移,迫使農業生產流程逐步以機械取代人力,更改原有的作物生產模式。例如,利用真空播種的穴盤育苗系統,以及直播作物改採機械點播。

不過,顆粒過小、質量輕、形狀不規則,或是表面有細毛分佈的種子,難以透過機械規則地播種,甚至,種子會因為太細小,而在真空播種的過程被擠碎。

目前,在國際上流通的高價種子,比如茄科蔬菜、萵苣、瓜果類,以及矮牽牛、四季海棠、洋桔梗等花卉,多使用種子披衣(seed coating)技術,讓每顆種子重量、大小與形狀一致,便於機械播種。

這項技術,已是商業種子生產的重要過程,在歐美地區,甚至能藉由工廠化進行生產,形成「種子工業」。

至於臺灣,也在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下稱種苗場)積極投入下,由研究員黃玉梅帶領團隊,研發出十字花科、番茄、胡蘿蔔與萵苣等蔬菜種子的披衣技術。

走進種苗場,一眼就看到經過披衣加工,五顏六色的種子,乍看之下,就像是日本的傳統甜點金平糖。


經過染色披衣加工的種子看起來就像是日本的傳統甜點金平糖。

自英國發源 全球近30家公司投入

事實上,種子披衣早於1930年代就在英國發跡,最初運用在穀類種子。1940年代末,美國也著手研發造粒(seed pelleting)技術。

1960年代,歐洲大力投入機械精密播種,荷蘭、法國等國不斷改良披衣技術,加速其發展。

1963年,日本開始以紅土包覆牧草種子,為亞洲使用此技術的先驅,並於1981年研發出專一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