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外衣之下

之四» 遠距醫療發展關鍵在商模——B2B2C平台、數據應用、數位處方 遠距醫療3大商模趨勢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04-15
醫聯網創辦人王欽堂表示,若未來法規更開放,他們當然會想跨入醫療範疇。(攝影/吳培安)

國內遠距醫療正開始萌芽,從近年各家業者極力摸索出的創新商業模式中,本刊歸納出3項前瞻性的商模:B2B2C平台、數據應用、數位處方。此外,過去保守的醫界,去年也將跨領域的遠距醫療列入家醫科受訓項目,顯示國內此領域發展的潛在動能。

撰文/巫芝岳


無論從需求和政策面而言,臺灣遠距醫療發展的環境相對艱困,無他國能比擬,因此,政府或業者一再提出:「商業模式的建立是關鍵」。

從各家好手發展出的可行商模方向,可洞見臺灣幾項發展趨勢,包括:B2B2C「諮詢」平台、重視數據整合應用、以「數位處方」開闢進入臨床流程之道等。

B2B2C平台 「諮詢」、「照護」突破醫療法規

就目前法規而言,遠距醫療因屬「醫療行為」,仍僅限於醫院執行,且除了特殊情況外,一般民眾仍無法常態使用。

因此,許多平台商以提供B2B2C的模式,將臺灣醫療揚名國際的醫療資源,除了吸引國外旅遊者、臺商等海外華人使用外,對國內則多轉向提供「諮詢」服務,不涉及開藥、處方等醫療行為。

例如「WaCare」、「醫聯網」等平台,線上有上千位各種專業健康專家,讓民眾可透過App,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地找到專家詢問。

除了跨科別的諮詢外,也有新創公司針對特定科別設計,像是針對皮膚科,由李友專創立的「皮智」(DermAI),或是針對心理諮商的「FarHug遠距抱抱」等。(詳見後文)

醫聯網創辦人王欽堂表示,若未來法規更開放,當然會想跨入醫療範疇,「我們串連的是醫生資源,讓醫生能在平台上執行業務,假如法規願意鬆綁,就可以變成執行遠距醫療行為的平台。」

王欽堂說,國外已經有許多案例能參考,現在即便法規上仍無法執行,但大家仍在努力創新中,若這樣的模式確實能降低健保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費,醫師也喜歡這樣的模式,相信和主管單位都是有討論空間的。

「因為目前不是每項健保服務都賺錢,所以我們更要用多元服務來達到變現的目標。」

王欽堂進一步說,「雖然健保對多數臺灣人而言便宜又便利,但若今天消費者體驗了更好的服務模式,不但連去醫院的時間和成本都省下了,和醫生的互動還更多,那就會成為他們使用平台的誘因。」

此外,跨入更廣大的「照護者能力建構」領域,也是部分業者摸索出的新方向,例如:吉樂健康資訊科技推出的WaCare平台,就在去年摸索出針對失智症等亟需照護資源的病症,幫助家屬提供照護資源的模式。

該平台提供由專業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等專家教學的Live線上課程,教導家屬如何維持失智者活動力、口腔健康、臨終時的決策,甚至照護者的心理健康等。

此策略也可跨出被照護族群本身使用數位科技能力較差的限制,同時往對照顧資源有更迫切需求的照護族群開發。

整合和運用數據 創造精準醫學商機

前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執行長、協創高雄醫學大學衍生遠距醫療公司「克魯斯」的賴博雄則認為,要從現行商模中有所突破,「健康數據的整合和運用」是一大關鍵。

高醫大所擁有臺灣目前唯一遠距健康照護專利的系統,就是以交換醫療資訊(Health Information Exchange, HIE)和融合醫療資訊(Health Inform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