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臺北生技小聚」投資專家會診

放眼2020生技投資 宜保守設定獲利目標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19-11-11
攝影/林嘉慶
由臺北市政府主辦、中國生產力中心承辦的「2019臺北生技小聚」系列論壇,今年第三場在9月17日假內湖Cospace國際會議廳舉行。本次論壇以「掌握『資』識、邁向未來:2019下半年生技投資大解密」為主題,現場邀請多位國內投資專家到場,共同會診及分享生技投資的現況與趨勢。

今年亞洲生技大會盛況空前,也號稱將為臺驅動亞洲下一波「生物科技」引擎。但生技產業資本市場依然為投資人觀望,為了幫助投資者洞悉投資項目琳琅滿目的生技投資環境,論壇中邀請到統一投顧張立群分析師、Pacific 8 Ventures傅斯誠合夥人和黑木投資羅敏菁執行合夥人等,多位國內知名活躍的投資專家分享趨勢與投資觀察。

此外,也邀請碁米庫斯生技研發長蕭樑基、太暘生物科技總經理蕭宏達、逸達生技投資人關係資深專員鍾定安等,從產業角度參與綜合座談。

本次小聚期望能為臺灣的生技投資環境注入更多能量,藉由專家們深入且完備的講解,投資人能更了解生技領域投資趨勢。

主流尚不明朗 建議保守設定獲利目標

擁有多年生技產業投資分析經驗的張立群,首先針對目前臺灣生技資本市場概況作了分析。

他指出,臺灣生技業「叫好不叫座」其實已經很久了,主要是因產業結構性的問題,使得國內生技指數表現空間有限。像是因為新藥的市值佔比最大,而佔比第二大的製藥業,通常又與新藥連動,因此若如中裕、浩鼎等新藥股沒有表現,臺灣生技指數也難以被帶動。

張立群表示,生技產業普遍著重研發層面,然而這類型的高科技公司往往需要長線的資金支持,所以臺灣資本市場短視、急於追求短期報酬率的特性,常造成這些高科技公司難以適應。

張立群也指出,臺灣投資者看待公司價值的方式常常過度簡化,只看公司營業利益、每股盈餘(EPS)高低與成長性,但生技業許多高技術、高潛在價值的內涵並無法直接反映在營收和獲利上,「真正決定價格者,也就是市場,但往往對公司價值的評估缺乏專業,因此常導致價值被低估。」張立群表示。

今年9月3日至5日,在臺北舉行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中,提出了多項生技產業資金活水建言,例如引進四大基金活化共同資金、挹注IPO後資金接棒、檢討競拍制度、善用國發基金/創投基金、引導境外基金投入重要政策領域產業等。

對此,張立群坦言,由於這些建言多涉及跨部會溝通,加上行政較為短視、政黨對立、選舉的干擾等政治因素,這些建議或許較難成為生技投資的特效處方,讓臺灣生技資本市場在1、2年內回春。

針對近年生技投資領域部分,張立群也表示,去(2018)年保健食品、美容產品崛起,加上少數新藥與新創公司的反彈,第1季曾出現2個月的明朗光景。而今年則是「無主流」的一年,無論是新藥、新創生技、保健食品、美容表現皆普遍不佳,相對較好的醫材產業,也因規模太小而無法充分接棒。

對於未來1~2年的生技投資,張立群認為,在需因應尚無明確主流領域,且「踩雷」機率仍高的局勢下,不建議投資過高的比重在尚未獲利的生技公司,亦不建議在短期內買好買滿。建議投資者仍採保守態度,不要設定過高的獲利目標。

張立群進一步表示,2020~2021年,益安(6499)、台生材(6649)、博晟(6733)等高階醫材有崛起潛力,但族群市值普遍較小,帶動力有限;而要等到新藥或生技股的全面崛起,關鍵之一,在於出現能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