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捨棄KPI,3年催生19家新創公司…」

撰文記者 吳靜芳
日期2014-12-11
邵耀華指出,應在研發端就導入商業模式,才會提升技術成熟度。

工業技術研究院自2011年啟動創新創業目標,3年來催生不少新創公司,這些含有技術質量的產業新兵,成為創投圈矚目焦點。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邵耀華指出,為了扭轉長年KPI制度重量不重質所造成的產業化落差,工研院打造創業導向研發氛圍,力搏轉型。

文/吳靜芳 圖/林嘉慶


2011年以來,工研院的氛圍變了很多。過去埋首技術研發,如今培養新創思維,衍生公司如春筍年年冒出,3年來總累計新創公司數達19家,光是生醫所就催生了4家公司。(見表一)

今年,生醫所副所長曾錙翎更親自領軍,以高達1億餘元破紀錄技轉金,成立「新穎生醫」,主攻糖尿病腎病變生物標記檢測。公司更引進國票金旗下創投遠鼎、華鼎及九鼎投資,逾3億元的募資目標順利達成,國票金董事長魏啟林也出任副董事長。

不只新穎生醫,其餘由工研院生醫所衍生的新創公司,幾乎都是創投圈及天使投資人的熱議焦點,台安生技董事長何小台指出,工研院衍生公司的技術質量能提升天使投資人的投資意願。

不少研發人員進入工研院,已被視為潛在創業新血培育。工研院不再是研發舒適圈,而是新創公司搖籃。出身工研院的台灣微創醫療器材總經理梁晃千,他在今年8月30日的醫材創業論壇中就形容,自己「是被工研院推出來創業」。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常勝軍

不過這些新血,其實是工研院發現多年追逐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關鍵績效指標)對產業實質幫助甚微,痛定思痛下的改革成果。

「研發不能僅為了技轉KPI,那不是實質的成功。」工研院生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