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點燃」毛細胞再生關鍵

馬偕醫學院許益超 為聽損患者打造新一代「生物耳」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1-06-21
許益超期望5年內,透過iPS細胞、組織工程、生物材料技術,為僅能用助聽器與電子耳改善聽力的聽損患者,提供下一代「生物耳」。(攝影/彭梓涵)

馬偕生物醫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許益超,在順著自己的研究邏輯與脈絡下,從中草藥領域,投入iPS細胞治療聽力受損的研究,成為臺灣該領域的翹楚。同時,他也提出利用iPS細胞所分化的毛細胞前驅細胞(OPC)與神經前驅細胞(NPC),作為聽損病人內耳細胞修復、再生、重建的細胞治療來源策略,期望為聽損患者打造新一代生物耳。

撰文/彭梓涵


才剛踏入幹細胞研究領域,馬偕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許益超,就適逢日本學者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研究團隊,發表了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簡稱iPS細胞)的重要發現。

於是從2006年開始,許益超一路追蹤iPS細胞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為了不當追隨者,他在自己的研究邏輯與脈絡下,也投入以iPS細胞、間質幹細胞(MSC)治療聽損及粒線體疾病的研究,成為此一領域的年輕翹楚。

自2019年開始,許益超連續三年受國際耳鼻喉年會(ARO)邀請擔任講師,分享iPS細胞在聽損治療中的最新進展。

順著研究脈絡滑水道 從中草藥滑進iPS賽道

許益超親切地迎接我們的來訪,帶我們繞過半個馬偕醫學院並介紹設施後,來到他的實驗室,談起投入iPS細胞的契機,許益超說,大學念生物技術時,對植物基因轉殖工程很有興趣,於是進入陽明醫學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後,加入現任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教授當時團隊,研究探討中草藥—丹蔘,對於大鼠肝臟纖維化的療效探討。

從碩、博班一路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中草藥研究若要發到好的學術期刊,就要深入中草藥的藥理機轉,而關鍵在建構好的生物學(Biology)平台」。

2006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原本考慮當完兵後出國進修博士後,希望學習最新的細胞平台技術。但正逢全球首位挑選(clone)出第一型人類纖維母細胞 (FGF1)、被國衛院從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邀請回臺的幹細胞知名學者—邱英明教授正在招募研究團隊,他決定加入擔任國防役博士後研究員。

當時,全球生物技術研究正好出現了劇烈的轉折,日本學者山中伸彌從人體3萬多個基因中,找到Oct4、Sox2、c-Myc、Klf4四種關鍵轉錄因子,成功讓成體細胞轉化為類似於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的iPS細胞,讓疾病模擬、藥物篩選和細胞治療產生巨大的應用前景。

許益超說,當初在研究上為了做出區隔,邱英明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運用重編程(Reprogramming)的概念,希望從成體細胞直接編程為神經幹細胞與神經細胞,而他的任務即是找出FGF1與神經幹細胞的轉錄因子。

在國衛院練兵的7年日子中,期間雖然陸續有其他國外團隊超車,並成功找到神經幹細胞的轉錄因子,但許益超發現當sh2b1、miR124、BRN2、Myt1L四個神經重要轉錄因子同時存在時,可加速人類皮膚細胞直接重新編程為成熟神經細胞,此研究成果也於2013年發表在《Stem Cell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臺灣首個聽覺幹細胞研究

發表該篇研究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