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代工宿命 轉型跨足生醫

「生技+ICT」科技電子業創第二春

撰文記者 陳欣儀
日期2017-04-20
大型醫療及手術室電子設備主要仍由國際品牌及大廠主導。圖為德國GIMMI®手術室設備

「生技+ICT」風潮大起,全球電子大廠不約而同地將業務成長重點轉向生醫領域。國內科技大廠也不落人後,包括鴻海、宏碁、華碩、佳世達、台達電、大立光、廣達等,也紛紛應用其資通訊優勢,搶進電子醫材甚至醫藥領域,尋覓「第二春」。他們究竟怎麼佈局?

文/陳欣儀


IBM繼2015年4月成立Watson Health健康事業以來,先後又併購了4家醫學成像及臨床系統、醫療數據分析事業公司(Phytel, Explorys, Merge Healthcare以及Truven Health Analytics)。

去年10月,IBM Watson又聯手Siemens簽署「五年全球策略性合作計畫」,利用Siemen的全球醫療器材銷售網路和管道,拓展Watson Health在醫療領域應用。

IBM同時也與Apple、Teva、Medtronic、Johnson & Johnson、Novo Nordisk等公司合作,投入開發Watson醫療應用。

IBM 此舉引領了國際科技巨頭紛紛跨業佈局醫療產業,「生技+ICT」風潮大起,全球電子大廠不約而同地,將業務成長重點轉向生醫領域。

國內科技大廠也不落人後,包括鴻海、宏碁、華碩、佳世達、台達電、大立光、廣達等,紛紛應用其資通訊優勢,搶進電子醫材甚至醫藥領域,尋覓「第二春」。


Corpuls®除顫儀

電子業跨足醫療產業風潮

高齡化社會來臨,精準醫療、醫療雲端大數據、預防醫學、疾病檢測等領域需求大幅增加,醫療市場上人工智慧開發炙手可熱,包括生物技術、電子科技、資訊科技以及通訊技術等,消費性電子與醫療領域應用正在跨界融合。

未來,醫療器材不將只是走向智慧型,更將邁向數位化及整合,這個不可擋的發展趨勢,掀起了「生技+ICT」的風潮。更為IC 設計業、3C產品研發製造業等資通訊代工產業,提供了轉型高附加價值產業的沃土。

台灣電子廠紛紛加快轉型腳步,搶進生醫領域,希望能在面臨代工產業負成長、微利競爭產業環境及產業價值鏈的變遷時,有機會成功轉型。

如泛宏碁集團(包括智基、智融基金及緯創資通)持股近2成的高階醫療檢測廠瑞磁生技(Applied BioCode),繼2月9日宣布登錄興櫃市場掛牌交易,於3月31日宣布,其腸炎腹瀉診斷試劑及自動化分子診斷系統,已完成臨床前試驗。

瑞磁看中數位生技全球市場規模預估達200億美元,其首要目標為高速成長的分子診斷市場,欲將台灣最強的半導體優勢,進行跨領域應用與結合,透過技術授權開發更多元的高附加價值檢測產品。

瑞磁預計下半年可取得美國FDA上市許可,或將成為亞洲第一家成功申請美國FDA多元分子診斷體外試劑的公司。

鴻海旗下永齡健康基金會也鎖定癌症、醫療螢幕、幹細胞及預防醫療外,於去年9月宣佈將與台大醫學院及美國南坦集團(NantWorks),共同啟動專注於華人基因體的攻克癌症登月計畫(Cancer MoonShot 2020)。

鴻海也結合集團內部包括夏普、群創技術資源,切入高品質醫療螢幕市場;與中山大學合資成立睿軒檢測科技,並已進入商轉,目前已成功製造出「現場食安檢測儀」。

郭台銘聯手中國華大基因進軍定序檢測的新聞,已經沸沸揚揚,華大基因首席科學官茅矛已於3月底專程來台,和鴻海、台大討論如何具體實踐鴻海攻克乳癌的檢測執行方案,以實質嘉惠台灣婦女。

筆電大廠華碩集團旗下研揚科技子公司――醫揚科技,以自創品牌「ONYX」營銷歐美,整合集團資源推出全方位醫療照護智能解決方案。

醫揚發揮集團優勢,不僅降低採購成本,也順利打進國際如Philips等大廠,已於去年12月21日掛牌上櫃。

仁寶、緯創 衝品牌拚研發

據KPMG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發布「2016全球製造業展望」調查報告,與其他亞洲國家製造業平均研發成本占營收6%相比,台灣製造業研發成本僅3%,明顯偏低。

這顯示,本土製造業要追求成長,提升研發能量為當務之急。

電腦週邊製造廠仁寶電腦,透過各項投資擴大布局,欲加速「醫療IT化」的進程,從工業電腦廠安勤的醫療健身設備,一路切進血糖機、試紙等生物感測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