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體育用品業全球有地位

運動世界熱 投資健身器材產業最時尚

撰文特邀作者
日期2016-10-14
開版圖

2015年全球健身市場產值達810億美元,年增3.6%。看好全球保健意識提升,依歷史經驗,當經濟維持強勁,成熟俱樂部平均同店銷售將逐年提高4%~6%;經濟處於疲軟,仍將以2%~4%的同店銷售速度穩健成長。近年,全球健身器材大廠展開併購,藉此增加其產品線廣度,以開發更多符合消費者多變需求的產品。面對全球低利率環境,併購成本低,健身器材每年得以維持成長,成果將陸續於未來收割。

文/李振南


由於經濟成長及社會人口變遷,健康與健身的重要性更加被重視。根據IHRSA國際健康及運動俱樂部協會的資料顯示,2015年全球健身產值高達810億美金,年增率3.6%,全球總計有187,000家俱樂部,服務全球1.51億的會員人數。

其中前十大產值國家佔比約71%,又以北美、加拿大佔比達35%,為最大單一國家,其次則為英國8%、德國7%。

全球前五大商用品牌囊括85%市占率

健身器材一般可分家用與商用兩類,家用健身器材以居家使用為主,使用年限約2~3年不等,通常型式較為精簡,以不佔空間為設計出發點,平均單價約落在200~3,000美金之間。

相較之下,商用健身器材因使用者較不固定,需要堅固耐用,使用年限較家用型多出1~2年,體積也因設備、功能多樣化而增加許多。

此外,商用型主要客戶為飯店、健身房等地,產品設計須重視美觀程度,故單價遠高於家用產品,約3,000~10,000美元。由於商用產品生產門檻遠高於家用產品,故全球前五大商用品牌Life fitness (美國)、Technogym (義大利)、Matrix (喬山)、Precor (芬蘭)及Cybex (美國),囊括全球72%市占率。


家用健身器材通常型式較為精簡、不佔空間,以居家使用為主。(圖/林嘉慶)

金融海嘯後 歐美平價健身房成長

但2008年金融海嘯後,許多高級健身房失寵,取而代之的是僅提供健身器材的平價健身房,也擴大商用市場對於健身器材的需求。以美國健身器材市場為例,雖家用市場規模為商用的3倍,然而就2011年~2016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來看,家用僅2.3%,商用市場則達5.9%。

美國半數以上家庭至少擁有一件以上健身器材。美國知名運動健身器材大廠,如家用品牌Icon、Nautilus Group等,銷售通路以大型連鎖店如Sears、Wal-Mart及Sport Authority為主。商用品牌有Life Fitness、Precor、Cybex、Star Trac等。

據統計,2015年美國健身俱樂部產值258億美元,年增率6.6%,會員人數成長120萬人達約5,530萬人,過去3年每年成長3.3%,若加計910萬非會員使用者,全美約6,440萬人數,創下歷史新高,意即,有超過18.5%的美國人口加入健身俱樂部。

全美俱樂部數量則由2014年的34,460家,成長至2015年的36,180家,顯示即便美國經濟面臨考驗,健身產業仍持續成長。

通過PHIT法案每年2,000美金補助民眾健身費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統計,64%的美國成年人及34%的孩童體重過重,由於肥胖及缺乏運動導致醫療成本轉嫁到政府及企業,每年因活動不足所產生的醫療支出成本高達740億美金。

美國參議員於2015年10月提出《個人健康投資法案》(Personal Health Investment Today Act, PHIT),此法案將允許消費者預留每年1,000美元(家庭2,000美元)用來支付健身房會費、健身器材等與活動計劃相關費用,等納稅時再以此抵銷稅額。

預估PHIT法案將於2017年通過,能幫助美國人節省約20%~30%的活動及相關預防醫學支出,布局美國健身器材的相關廠商,可望因此受惠。

台灣進口美國年增率1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