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第二基因體

細菌–我們的生命共同體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16-07-15
替代圖

一般人未必能瞭解自己的身體內是否好菌多多?或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細菌到底如何區分好壞?而人體內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對於健康有哪些影響?夏里休斯和費里柏用詳盡且幽默、生動的筆觸來講述人類和微生物的共生現象。

文/陳復霞 圖/黃黛鵑


最近天氣多變化,此時正值流感肆虐,流感並非「流行性感冒」,而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與致病原多達數百種不同的病毒和細菌所造成的感冒不一樣。

流感的嚴重威力在於迅速爆發、散播範圍廣泛及嚴重的併發症,尤其是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更須多注意,為了有效對抗流感,「抗菌」就成為眾人非常重視的議題。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到處充滿了細菌,大部分的人總是擔憂細菌會讓人生病,習慣性地把細菌及病毒當成我們的敵人看待,認為它是所有疾病的始作俑者,避之唯恐不及,甚至不管好壞菌一律想趕盡殺絕,拼命清潔消毒,意圖消滅所有的細菌!

然而,我們和許多存在於身上及體內,或是瀰漫在生活周遭的微生物,其實已經長達好幾個世紀之久,從混亂、較勁和適應中演進到和平共處,看似穩定的大小衝突仍持續衍生。

提及微生物,難免會聯想到病毒與細菌。病毒會寄生,它確實是造成許多重要感染性疾病的根源;細菌則不同,細菌是有細胞的個體,它的種類具有多樣性,也有好菌與壞菌的區分,而大多數的細菌能與宿主互惠共生。

人類和微生物的共生現象

一般人未必能瞭解自己的身體內是否好菌多多?或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細菌到底如何區分好壞?而人體內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對於健康有哪些影響?夏里休斯和費里柏用詳盡且幽默、生動的筆觸來講述人類和微生物的共生現象。

當新生命誕生時,不單單只是一段生命的起點,同時表示人類和十億細菌形成生命共同體的開始,寄生在人類體內和身體表層的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為了生存,和宿主始終保持著磨合、互利共生,不只影響了我們的消化、情緒、伴侶選擇和思考能力,甚至還協助對抗腫瘤、過敏、肥胖症、營養失調、心血管、腸道問題等文明病,直到死亡時刻來臨才會瓦解。

在漫長的一生中,隨著個人成長階段、生活環境或是飲食習慣的改變,作為宿主的人體或多或少會發生變化,而微生物群系是與人體共生的所有細菌、真菌等所形成,

這些微生物數量可達人體細胞數量的十倍之多,大多集中在消化道,在皮膚、口腔和所有黏膜處皆有微生物共生共存,絕大多數的微生物盟友仍會與我們攜手共進,直到生命的終點。

細菌對人體的影響 不輸生活中的飲食

我們應該呵護體內的微生物群系,善待這些生命中永遠的好夥伴,身體裡多了益菌勢必對人體的健康會有更多的幫助。

面對致病微生物的侵襲,人的身體有許多的防護層可與之對抗,例如皮膚具有阻隔的功能,白血球是清道夫與守衛,免疫系統則有攻擊與削弱入侵者的機制,調控白血球解決入侵者的問題。

因此,一旦身體的防護層受損或產生缺口時,都會讓細菌趁機入侵或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例如,許多類型的白血病與淋巴瘤即是白血球細胞有缺陷,降低身體防護能力所導致的情形。

至於免疫系統受損者,例如:愛滋病(HIV/AIDS)、糖尿病患者或在器官移植手術時接受免疫抑制療法,都很容易增加感染的機會,讓具有攻擊性的細菌繁殖與增生,造成組織廣泛的損壞。

細菌既能導致疾病、也能治癒疾病。微生物的應用一般常見的是在食品、工業、環境及再生能源方面,近年來,微生物、益生菌或腸道細菌等名詞成為眾人討論健康營養的熱門話題,夏里休斯和費里柏認為,細菌對於人體的影響並不輸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攝取的飲食。

當我們攝取食物時,腸胃道的消化機能與細菌會製造毀壞組織的酵素,與消化肌肉的養分很類似,消化系統中的酵素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以利於吸收,再透過血液運送給身體內所有的細胞。

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