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血本無歸的資本夢!

如何跳脫小農宿命 專家一一拆解

撰文記者 楊傑名
日期2016-05-18
替代圖

農業資本市場大門雖然啟幕,但台灣農業進入資本市場並不總是盡如人意,多數股價反映不如預期。許多公司從傳統農業進入現代農企,角色扮演並不熟練,投資市場也對其既有的認知存在鴻溝。台灣農業真注定小農宿命嗎?IPO是農企追求規模化與永續經營的過程,還是一場血本無歸的資本夢?

文/楊傑名 圖/吳靜芳、楊傑名


2013年5月27日,台灣首家農業概念股風光登場,台灣蘭業公司敲鑼打鼓正式登錄興櫃。台灣蘭業2009年成立初期,即與台南縣政府(現台南市政府)簽訂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委託擴建、整建及營運(ROT)案投資契約。

然而,台蘭卻只在資本市場上維持短暫的一年光景,根據公告,該公司因重要設備、存貨採購及付款作業,及資金貸款與他人等事項,內部稽核制度執行有重大缺失,加上未確實檢討改善,於2014年4月9日遭櫃買中心停止交易。

陳瑞榮:核心競爭力產品、國際化企圖及專利保護

事實上,不少農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之路都非一帆風順。輔導過多家農企,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陳瑞榮表示,農企業要進入資本市場,首重掌握具高度競爭力的核心產品或服務。

第二項關鍵是經營者的理念,應先設定明確的目標與作法,再藉由資本市場資金的幫助進一步推動實踐,而不是將上市櫃做為增加基本財富的手段。

「當時台蘭經營者過於熱衷上市櫃,本業反而沒有謹慎處理,甚至與台南縣政府解約,最終導致下市。」陳瑞榮分析。

第三點則要具備國際化發展的企圖心,陳瑞榮說,「上市櫃農企要永續發展,就必須搶攻國際市場,若企業只侷限於台灣市場,就失去了進入資本市場的意義。」

「當然,也有些農企業不願意進入資本市場。」陳瑞榮說,農企業顧慮的考量點有二,第一,怕經營權受到影響;第二,原本獲利高的公司,經營者擔心其獲利被瓜分。

此外,陳瑞榮指出,台灣農業發展累積不少具高價值的產品、技術、製程或品種等經濟實力,但在過往傳統的思維下,專利保護是較為不足的一環。

「台灣農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前,必須注重專利保護。」陳瑞榮說,過去農企業規模小,只申請國內專利,等後續推展至國際時,就容易與他國專利互相衝突。

徐小波:擺脫政府過度保護 用故事發展品牌

時代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徐小波曾建議,請農委會推廣年長農民成立一人公司(或稱獨資公司、獨股公司),如此能將所得列入公司資產,而非個人資產,待年老退休時,可以很順利地讓第二代接班,鼓勵農民把事業當成產業經營。

「後來我發現許多合作社對農業的優惠,只適用農民個人,而不適用公司,產業化經營的動機薄弱。」

徐小波驚覺,「政府現行的制度並沒有幫忙農民產業化,更別提永續經營的概念。」

此外,進入資本市場絕非最終目的,而是規模化與永續經營的過程,面對未來國際競爭,「台灣要走出自己的品牌行銷。」徐小波說。

他舉例,「飛機上的每瓶酒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們的農產品何不也來講些故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