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中國新藥元年 2016全球擴併戰略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15-12-15
替代圖

過去一年,中國在醫療生物領域上急起直追,更挾著手上龐大的市場、通路、現金,積極出航海外到處併購,且其佈局瞄準的都是國際第一線研究領域。反觀台灣受制於市場規模小,僅憑藉科技領先,並不能保證能夠受到市場注目。合作、併購、找出利基型商業模式,是台灣的機會與切入點。

文/宋豪麟


台股生技類股在沉寂整整一年,第四季出現火花,浩鼎、中裕持續創歷史新高、智擎取得藥證、相關類股彈漲…。

在2015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後,部分資本開放政策推動出現亮光,台灣生技類股有段76.68%的反彈,成交量甚至站上店頭市場的44%,從冷清的10多億暴增到上百億新台幣,交易如火山噴發。

相較於台灣,中國的醫療生物類股靜悄悄的,但其實也翻漲了數倍。

過去,許多台灣投資人看A股上市公司,認定中國醫療生物類股不外乎是通路、中成藥、學名藥與低價醫療器材等公司,憑藉著市場優勢和政策保護,中國藥企相當守舊,研發能量遠不如台灣生技業。

但觀看過去一年的訊息,中國在醫療生物領域上不但急起直追,更挾著手上龐大的市場、通路、現金,積極出航海外到處併購,四處點火。現在,中國醫療生物領域的布局已絕非吳下阿蒙,甚至已經出現一些基因治療等世界最尖端領域的公司,其佈局瞄準的都是國際第一線的研究領域。

中國藥企的能量與氣勢一下子蹦越過台灣?台灣生技產業如何因應?

2015年中國新藥開發元年

2015年對中國醫藥生技業而言,無異是開創性的元年。過去一年,政策、資金、人才、資本市場皆如猛虎開閘,2015年成為中國新藥開發元年。

尤其政策面上,中國一路急行軍打通新藥審批的舊包袱和瓶頸,大量的創新科研崛起。政策面上,國務院推出第44號文,正視了中國新藥審批時間漫長、阻擋研發能量的事實。

新的意見出爐後,國務院要求將堆積的1,622項新藥審批在2015年完成。隨之而來的是配套的監管標準、審查標準、藥廠查核程序、醫療器械規範、生物相似藥規範。最後,十三五計畫出爐,生物醫藥又將基因治療、生物藥與生物相似藥、醫療器械、精準醫療等納入十三五計畫的新興戰略產業重點扶植項目。

整個中國醫療生技圈,有如打通任督二脈,投資圈的注目焦點也從過去一年專注互聯網+,盡數轉移至醫療生技投資。

以往,中國投資與基金大多數不敢進軍的藥品開發,2015年卻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癌症治療等產品,陸續都出現鉅額募資成功的訊息。

中國政府的戰略是清楚的。即以十三五計畫為指導目標,打通現在審批上人力不足,加速審查,扶植創新藥、新劑型改良、生物藥;但一方面又同時加強品質監控,因此加強GMP查驗、審查時開放廠商自行退件,紓解審查壓力,也讓廠商有機會重新,同時淘汰不良藥廠。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開放上市許可人制(MAH),除了讓藥品製造商有過渡時間可以符合GMP規範外,也開放了CMO的地位,讓藥品可以分工,研發歸研發,製造歸製造。

「上市許可人制」快速地鬆開了中國新藥開發的緊箍咒,使得中國在未來新藥研發上的能量上更如虎添翼。

資本成為中國藥企最大武器

資金面上,中國藥企快速累積獲利,資本成為中國藥企最大武器。

醫療生物產業,特別是新藥開發,需要有大市場的支持。中國憑藉著13億人口創造出的醫療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