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PB績效「優」 產業效益卻受質疑

撰文記者 林亞歆
日期2015-04-08
替代圖

政府決定讓國家型計畫吹熄燈號,主要理由就在於「產業績效」普遍被詬病。關乎台灣生技未來發展的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NRPB),其績效評鑑在我國推動的國家型科技計畫中列屬「績優生」,為何產業效益卻仍讓許多業界質疑?

文、圖/林亞歆、王柏豪


NRPB計畫從執行至今,以KPI績效管理角度看(參見前文表二),NRPB經科技部及科技會報辦公室聘請之國內外專家組成之評鑑小組進行績效評分,評分達9 (滿分為10級分),評等「優」,是當之無愧的。

但審查委員意見仍批評指出,KPI (績效指標)雖達成目標,但「過程指標」量多,「成果指標」卻不足。

研究計畫太多,涵蓋疾病太廣且零散,欠缺聚焦,以至於整合研發的關鍵路徑或臨界面(critical path)太薄弱,無法真正產生影響力;各分項群組研究成果看似豐碩,也不乏重要突破,卻仍太偏重學術研究績效。

技術創新成就若以專利為主要指標,NRPB每年都超越目標,並且逐年成長;技術創新技轉部分,多項潛力項目已提出IND申請,許多技轉的成功案例,也逐漸建立了NRPB的口碑。

但審查委員亦指出,技術平台的開發缺乏創新,相關技術與研究主題多跟隨國外腳步進行,如此一來,時程的落後將讓台灣的生技研發缺乏競爭力,補助研究計畫之選題實應朝向創新及高附加價值的技術平台開發。

此外,技術開發、專利申請及技轉案件雖達到KPI,但實際技轉的經濟效益卻略顯不彰。其促成廠商投資金額100年〜102年雖亦超標,但由於NRPB是啟動台灣生技醫藥研發,帶動台灣生技產業起飛的指標性計畫,學術成就權重(31%)卻遠比經濟權重(15%)高,並不合理。

現任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於2001~2005年間擔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生物科學發展處處長(現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對於生技相關國家型計畫的發展歷程瞭若指掌,目前亦是NRPB的指導小組委員。

他坦言,NRPB原來的規劃是以帶動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為目標,但真正的產業成果,嚴格而言,仍非常少,「因為市面上可看到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藥物,絕大多數還是業者自國外授權引進台灣,不是台灣自己開發的新藥。」

NRPB從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一直到現在,約莫15年的時間,政府每年大約投入20億新台幣左右的預算,迄今已經投入超過200億新台幣,看似初步建構了基礎研發能量,但看來距離優質產業環境及實際產業成果,仍有一段距離要努力。

魏耀揮也檢視了幾個值得檢討的原因:

原因一:欠缺檢視產業效益機制

投入許多經費卻不見產業化成果,首要因素便是缺乏適當的績效目標管理。

NRPB欠缺檢視產業效益與評估績效目標的機制,所以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