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潛力機器人 顛覆醫療產業革命

撰文資料中心:許敏
日期2015-04-08
替代圖

本刊上期封面報導台灣微創醫療器材現況與目前發展,引起行業內許多回響,並搭起社群間更積極的彼此互動。其中,在醫療保健行業並不陌生的機器人,已經有大量的產品被用於各種治療中,或被用於幫助訓練醫生進行一系列治療和手術。本文特選10個機器人,是廣泛被媒體及專家們票選為目前最具實用、並帶來醫療產業顛覆性革命的機器人。

編譯/許敏


今年春節,美國迪士尼3D電腦動畫喜劇長片《大英雄天團》(中國譯為《超能陸戰隊》),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片,片中醫療機器人-「杯麵」深受觀眾的喜愛。

「杯麵」 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 事實上,在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登月計畫」中,機器人沃森醫生,已經可進行疾病診斷和護理的相關工作。

麻醉師、外科醫生、診斷醫師 工作正悄悄被機器人取代

J&J 公司的Sedasys系統,目前已經通過FDA認證,可以在大腸直腸鏡檢查等手術中,實施低層次的麻醉,而它的成本遠低於專業麻醉師,也讓一名醫生可以同時管理多台機器。

IBM的Watson系統,在肺癌的診斷上已經擁有遠高於人類醫生的診斷準確率,甚至在某些測試中,Watson系統與人類醫師的診斷準確率比為90%對50%。其主要原因在於大量資料的分析,要想讀完最新發佈的醫療資料,人類醫師每週至少要花費160小時,因此,面對電腦時,人類醫生因為不可能掌握全部的資訊及臨床證據,因此喪失診斷能力的優勢。

早於2012年,美國FDA正式批准了一款可用於進行毛髮移植的機器人-ARTAS,不僅實現安全可靠並且有高品質、一致性的取髮植髮輔助機器,還讓一名醫生在進行手術的同時,可以監控多個進程。

這一切對於患者而言可能是好消息,因為機器人或許可以做到更精確、甚至更靈活,也能將可能的人為失誤降到最低,但對傳統醫療產業而言,卻不一定是個好消息。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在2013年就聲稱,「到2033年,美國將有47%的醫療工作實現自動化,被電腦所取代。」市場研究機構Outsell公司也分析表示,「科技進步的速度加上大數據資料,將讓更高水準的機器可以從事更高級的認知型任務。」例如,目前外科手術很多已經不再手工縫合刀口,而是使用機器人縫合。

儘管解剖學結構的複雜與差異,電腦在歸納模式上還存在一定難度,目前還無法預測機器人是否能夠充分完成自動化手術。

不過,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以下這10個機器人,是廣泛被媒體及專家們票選為目前最具實用的醫療機器人,且都已經進入市場,正逐漸為醫療產業帶來可能的顛覆性革命,許多麻醉師、外科醫生、診斷醫師的工作也正悄悄被機器人取代之中。

10大機器人正顛覆醫療產業

1. Vasteras Giraff

由瑞典Giraff Technologies 公司開發的 Vasteras Giraff,是一個具備移動性、自動攝影及通信功能的機器人,可以通過遙控器來控制,讓居家的老年人可以藉此與外界及醫護人員通信。目前已經在歐盟7個國家、42個照護單位廣泛使用。

Giraff 公司執行長Stephen Von Rump 原在美國矽谷經營商業視訊軟硬體開發,後來有感於父親為照顧罹患愛滋海默症母親之所苦,以及自己千里之外無法參與照顧親人之所痛,毅然返回瑞典開發出這一款居家式的移動型醫療機器人,讓更多老年人在家即能受到醫療監護,同時零距離享受天倫之樂。

2. 名為「Stan」的機器人患者(Robot Patients)

2013年就問世,名為「Stan」的機器人患者幾乎跟真人一樣,擁有呼吸、跳動的心臟和脈搏、轉動的眼睛,「Stan」還有個名叫「Reg」的親人,她是一個會描述症狀的孕婦,還有兩個嬰兒版機器人。

這些機器人主要能訓練醫學生們如何正確測量血壓和其他生命徵象,讓醫學生們大膽地學以致用,用以培訓醫生。

最重要的是擬人化的「Stan」能被電腦控制,可用來模擬各種不同程度治療的反應。目前,歐洲知名醫學院已經普遍使用機器人病患,每年有至少上千名臨床醫師藉「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