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診浮沉三十載 另闢海外市場、大數據藍海

撰文記者 吳靜芳
日期2014-11-14
替代圖

近年國人健診人次年年增加,各大醫院也在健保緊縮下搶抱金雞母,積極發展自費版圖,爭相推出中高價位的健診方案。面對醫院強勢來襲,如何在一片紅海中另闢藍海,是專營健診服務的健康管理企業這幾年的重大課題。

文、圖/吳靜芳


今年,國際健診學會(International Health Evaluation & Promotion Association, IHEPA)繼2000年的台北年會後,於10月9日至11日再度於台北舉行年會,邀集日本、中國、新加坡、韓國及美國等專家交流全球健康管理趨勢,探討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

回想上次在台北舉辦來自9國逾300人參與的年會,中華民國健診學會理事長、和信醫院副院長謝炎堯直說,14年前是健診學會的巔峰,如今榮景不再,此次僅約100多人參與年會。

健診學術發展沒落

他指出,健診發展數十年,在國外,美國健診學會及歐洲健診學會都逐漸沒落,只餘健診發源地日本及市場興起迅速的中國還有學術研討的發展空間;在國內,則因財團、醫院及政府競爭,自費健診市場已然失序。

醫院競相發展高價健診,謝炎堯指出,全套健診的合理價格應是新台幣2萬元,坊間動輒開價一次8萬、10萬的健診,噱頭成分居多;而政府鼓勵一般低價位健診、單一疾病篩檢等,也影響民眾,以為每年接受較少項目的檢查即可,長久下來無法提升健診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