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關世界、力搏新藥、劑型/配方、505(b)2…

台灣學名藥廠接班轉型路漫漫

撰文記者 鄔麗.巴旺
日期2014-09-10
替代圖

在台灣新藥開發歷經基亞事件後,除了讓投資人更謹慎檢視新藥公司外,相對低調、埋頭潛行的老牌學名藥廠,也成了市場回眸關注的新焦點。這些充滿家族色彩的學名藥廠也大多具有實質獲利且財務健全,並積極投入轉型。

文/黃飛燕、鄔麗.巴旺


不像新興的生技產業多集中新竹以北,台灣學名藥產業多平均分散在台灣北、中、南地區,而且幾乎是家族性的中小型企業。

不少人認為,台灣製藥業正因為家族性色彩濃厚,加上過去台灣經濟發展因素,製藥產業長年受到結構性的漠視,欠缺資金投入研發,家族必須自立發展求生的情況下,導致台灣學名藥規模偏低,卻又難以彼此合作壯大,台灣製藥業因此全球能見度低。

美國傳統家族企業因為資金及人力限制,邁進現代化的途徑往往透過合併及引進專業經理人,以維持基業長青。但所謂「政經分離」,即管理學上所指經營權和管理權分明的「管理資本主義」,在台灣要衝破藩籬,似乎仍遙遙無期。

未來挑戰不在島內 是面向國際的競爭

歲月荏苒,目前的第一代創業家或二代掌舵者多步入了黃金年齡,二代、三代的接班人紛紛進入或回巢自家江山。只是生物科技興起後,新科技不斷衝擊著全球醫藥產業,國際市場風雲丕變,台灣政經低迷,迎接新主的挑戰只有比前路更多荊棘。

已經有產品正往新興國家的路上,年僅37歲的培力製藥少東郭孟鎧對本刊說,「目前,台灣學名藥的挑戰已經不在台灣島內,而是面向國際的競爭。」

但因為「任重道遠」,承襲了家族充滿創業的心態,台灣學名藥接班一代多能依舊發揮中小企業創新精神,不斷在政策、市場及制度的結構限制及在上一代擘劃的版圖上,積極尋求活路及轉型,包括國際化發展、轉向新藥開發、大膽投入研發等。

已全面子承父業的生達總經理范滋庭,積極往創新學名藥開發,他表示,「思考各種發展策略,如何擴大規模,不僅是企業本身,也是整體台灣學名藥產業當下的要務。」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成立宗旨,是希望為台灣製藥業持續注入創新與研發專業知識,祕書長程馨強調,「台灣學名藥未來的出路,對外,是走出去和國際接軌;對內,要提升研發能力。」

「台灣學名藥產業能不能衝出國際,眼前若沒掌握,機會過了就不再有」欣揚生醫董事長楊鎣表示,她遇到不少買主都告訴她:「中國的藥,盡量不要;印度的,勉強;最好是你們台灣製造的藥。」

變革、轉型從來不易,目前,各家學名藥廠採取甚麼策略面對新的發展呢?

生達製藥集團(1720)

范滋庭挑戰P4 要比學名藥更好

在目前的台灣學名藥大廠中,生達總經理范滋庭可以說是接班最全面的二代。

生達集團董事長范進財,製藥界口中的「老范」求知精神孜孜不倦,創下創業以來從沒虧損過的紀錄,目前集團已經延伸出生泰合成(股票代號:1777,已上櫃,原料藥)、生展生物科技(發酵原料藥與健康食品)、三友生技(中草藥)、怡發科技(基因晶片)等關係企業,是台灣學名藥的「南霸天」。

這讓目前積極擴大企業規模的范滋庭頗有壓力。不過,帶著濃厚台灣本土親切感的范滋庭,以學名藥廠拿下2014傑出生技獎的「產業金質獎」,在外銷營收上每年進展,目前已經占總營收約20%,也是台灣學名藥外銷東南亞的第一名。

范滋庭採取的策略是,「From generics to better-than-generics!」(要做比學名藥更好),將眼光瞄準國際,也調整產品結構,挑戰獲利較高的第四類(Paragraph 4, P4)困難學名藥及505(b)(2)。

他笑說,「學名藥獲利空間越來越少,學名藥廠繼續持舊藥證,健保價也只會越拿越低,台灣市場規模又很有限,只有被迫轉型走出去,並努力開發新藥藥證。」

范滋庭表示,生達已經在美國市場申請了4張藥證,2張適應症分別為帕金森氏症與降血脂的P4困難學名藥,1張P4與日本藥廠合作。9月又新增一張適應症為僵直性脊椎炎的口服劑型P4藥證。

此外,范滋庭很看好新興國家市場,特別是東南亞,主要是台灣藥證法規與東南亞各國多簽有雙邊承認協定,生達目前在東南亞深耕多年,擁有高達150張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