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次解析 全美7大最佳生命科學投資公司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14-12-11
替代圖

對於最佳的生命科學投資者來說,幸運和聰明都十分重要。根據SEC上市公司投資者列表統計顯示,這些投資者的績效都超越了那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NBI)的表現,其主要原因是他們今年投資了一些表現優異的生物科技公司。

編譯/林巧敏


2014年對生物科技來說,與過去兩年持續上漲的市場表現不盡然相同,回顧過去半年的表現,NBI指數今年已經上漲了21%;2013年,生物科技指數上漲了66%,而在2012年則上漲了32%。

整體而言,自2011年11月起,NBI上漲了約185%。

近期,HCV (C型肝炎)新藥持續扮演著為推動生技獲利提供燃料的角色。Pharmasset是HCV新藥Sovaldi的原始發明者,Pharmasset一度團結起來阻止吉列科學(Gilead Sciences)的收購,但後來仍在2011年11月被Gilead以約110億美金高價併購。

回溯歷史,我們發現在世紀交替之時,所謂基因泡沫(人類基因解碼計畫完成帶動的生技產業興起熱潮)表現最為劇烈,1998年8月底到2000年1月是高峰,在短短一年半內上漲了350%。

生命科學的投資者們,當時也不曾抱怨生物科技估值過高,或將他們的資金轉而分散投資他處。憑藉著生技新藥驚人的盈利和營收成長,加上因醫療市場需求不斷更新的技術,大部分的投資者仍認為生物科技的估值是合理的。

儘管如此,今年以來,被認為最成功的生物科技公司榜單中,有些公司股價並沒有與如此高的獲利相匹配。

高獲利股價被市場低估

「今年生技醫藥股的估值還不如往年高,」OrbiMed投資公司合夥人Sven Borho(史文.布赫)進一步指出,「即使Gilead 和 Biogen Idec盈利率仍不可思議地持續攀升,且盈利率高於大盤醫藥股15至16倍,但其股價估值依舊沒受到對等的待遇。在2000年,該公司的利潤率甚至曾達到大盤平均的120倍。」

Borho補充:「生物技術股較為合適的交易定價,是要靠獲利增長來支撐的。所以若屬於大盤的醫藥類股,將可能獲得較高的價格。過去的幾年,每個投資人都想搶入泡沫頂端的閃亮公司,但事實顯示他們是錯的。」Borho指出,市場派不斷地低估大型生物科技公司產品的推廣和研發生產力,Gilead的 Sovaldi新藥就是最佳的例子。

去年12月,市場分析僅給予Sovaldi 約20億美元營收的預估,但現在銷售已經高達110億美金了,這中間有高達5倍的誤差。Biogen Idec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Tecfidera新藥也有同樣處境,該公司一直被低估,但每季營收卻都持續上漲。

RA創投公司的Peter Kolchinsky (彼得・科爾沁斯基)還發現,除了一些意外獲利上漲的公司案例外,一些快速發展且足以改變產業方向的新技術,如mRNA (Messenger RNA)、缺陷蛋白質折疊矯正(protein folding correctors)、基因治療(gene therapy),外顯子跳躍(exon skipping)等。「這些經臨床驗證的新技術,所產生的醫療商業價值加起來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但眼下擁有這些技術的公司估值,跟大家所見的Alexion ($ALXN)與Gilead處境沒什麼兩樣。」他說。

Alexion 的Soliris今年獲FDA通過,用於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和非典型溶血尿毒綜合征(aHUS)的治療,兩者皆為罕見疾病。上市銷售才第一季,就創下1.59億美元銷售,遠超原先被預估的0.82億美元,多出49%。

投資好公司是王道

對下列最佳生命科學投資公司,針對投資基金績效的評比標準主要是來自於美國證監會每季所公布的基金淨值變化,仍有一定的侷限性。

列表中被投資公司股價的變動無法即時反應出投資績效。例如有些公司可能已經從未上市公司轉向上市公司,或有基金也可能將部分現金儲蓄轉投資到上市公司…等等。

無論如何,從這些投資公司的列表上可以看出各公司不同的投資策略,其投資標的也有所差異,但共通之處,都是投資了本質表現優秀或高盈利的公司,不管該公司估值是否被低估。投資好公司還是千古不變的投資王道。


1. Baker Brothers Advisors

(中譯:貝克兄弟投資顧問)

基金規模( 至6/30/2014)

82億美金

績效變化(自12/31/2013)

15%

投資公司總計

107家

3家最大持股公司(以市值計)

Synageva BioPharma、 Incyte、 Pharmacyclics

3家新增投資公司

Versartis、Concert Pharma、Alder Biopharma

3家已退場公司

Auxilium Pharmaceuticals、Intercept Pharmaceuticals、Chelsea Therapeutics

基金概況

Julian和Felix Baker兩兄弟一直到40歲後,才在2000年創辦了對沖基金Baker Brothers。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資料記載,2003年,這支基金價值僅2.56億美元。該基金的長期投資者包括了主流大學的捐款和基金會,他們專注於交易上市的生命科學公司。在創辦他們自己的基金前,他們也與Tisch家族共同創辦一家生技投資公司。

Felix本身是史丹福大學的免疫學博士,Julian則從瑞士第一波士頓私募基金開始他的職業生涯。Julian自2001年即加入Genomic Health成為董事,Felix則是在2012年後加入。2001年時,Baker Brothers參與了Genomic Health 2,900萬美元的B輪投資,當時還有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和Versant創投。Felix目前仍是Synageva 生技公司的董事,從2000年起在該公司擔任總監。

主要投資獲利

Baker Brothers主要投資於生物科技,他們近期最大的投資獲利來自於InterMune($ITMN)。這家股價一度岌岌可危的公司,今年股價開始強烈反彈,至今已上漲400%。

在總市值超過3億美元的上市醫藥公司中,InterMune是上漲幅度最大的一家。

截至2014年6月30日,Baker Brothers持有InterMune 472萬股,總市值超過2.08億美金。

InterMune股價在年初受臨床三期的正面結果影響而上揚,8月,又被羅氏藥廠宣布以83億美金收購。假設在8月份公告前,Baker Brothers没有賣出任何股份,那麼現在他們手中的股票價值已經接近3.5億美元了。

根據6月30日所得數字顯示,他們部分持股較少的5家公司,其股價也在今年翻了超過一倍,包括開發孤兒藥的Amicus Therapeutics($FOLD)公司、研究B型肝炎病毒的Achillion ($ACHN)、新藥開發公司BioDelivery($BDSI)、專注腫瘤及自體免疫疾病治療的TG Therapeutics、還有2014年才上市,致力於免疫疾病的Receptos ($RCPT)等。


2. Deerfield Management

(中譯:第爾菲德管理公司)

基金規模( 至6/30/2014)

25億美金

績效變化(自12/31/2013)

29%

投資公司總計

106家

3家最大持股公司(以市值計)

Dendreon、Auxilium、InterMune

3家新增投資公司

HCA Holdings、Tenet Healthcare、Cigna

3家已退場公司

Merck、Synageva BioPharma、Quest Diagnostics

基金概況

Deerfield管理公司1994年以1,700萬美元資本起家。20年後,公司管理的基金已經超過50億美元。但最新的SEC資料顯示,依照市值計算,大約只佔原先持有的一半。

今年夏天,Deerfield又新募集一支16億美金的私募基金,去年,Deerfield更從創投界的老大哥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招聘了Jonathan Leff做為該私募基金的領導者。

Deerfiled在生物科技界其實非常出名,甚至有些惡名昭彰,例如他們為力爭上游的公司進行結構性融資,這些融資或許幫助了許多生技公司存活下來,並繼續拚搏以取得往後的成功,但融資的條件却可能是不合理的,其中之一就是認股權證,即允許管理公司在股價未持續上漲時,仍能以低價購入股票。

該公司也以對不同類型公司都能協助採取最合適的融資管道為榮。這對一些厭倦在基金特定架構上進行融資的投資人或公司而言,卻是一種優勢。因為如果不是Deerfield,投資人或公司的第一選擇可能是借款,第二是準備上市或進行授權以獲取權利金。

根據證監會資料顯示(主要為所有持有之上市公司資料),Deerfield經歷了無數次的高低起伏。「如果10年前就開始進場一些醫療保健類相關的對沖基金,現在大約只剩10%到20%可能還存活下來。」 一位深入了解過Deerfield的Elsevier出版社(世界上最大的醫學與其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