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生技 巧實力 創新經濟

撰文記者 林亞歆
日期2014-10-10
替代圖

「農業加值」更是首波創新的示範重點。全台唯一以農業科技為主題建立的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也同步推動,去年8月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正式啟動,除了「六海一空」的自由貿易港區外,

更勝國人普遍認知「台灣最強」的ICT產業。科技部長張善政表示,農業領域整體表現超越國際標準,近日,科技部為檢視學術成果,分析過去3年獲得科技部支助的研究論文,

將首度納入「農業生技」為討論重點項目,意味著行政院將擔起火車頭的重責大任,全力發展農業生技。將於10月27、28、29日召開的「第十屆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簡稱:BTC會議),

台灣以農立國,豐富經驗與創新實力不容小覷,但由於規模、法規、市場等種種原因,仍無法於國際大鳴大放。

如今,台灣農業生技,是否能因著政府大刀闊斧的政策,成功於國際展現精緻「巧實力」,並且創造台灣另一波「新經濟」?!各界引頸期盼。

企畫編輯/林明定

採訪/林嘉慶、林亞歆、吳靜芳

撰文/林亞歆、吳靜芳

特別感謝/農委會科技處、農科院、屏東農業科技園區協助對本刊資料彙整與提供。


隨著全球糧食危機與氣候變遷,人類產食條件逐漸嚴苛,可提升生產效率的農業生技在全球漸漸浮上檯面,一向具備良好農業優勢的台灣也不例外。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統計數據,2009年至2013年台灣農業生技產值自67.8億成長至92.1億(見表一)。

雖然,眼前產值距離百億還有一段距離,對2013年台灣生技總產值2,769億元而言,甚至只是九牛一毛,但因為小島台灣,其實掌握不少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關鍵技術,特別是育種、生產、疾病預防等領域。在農業科技逐漸成為國際議題後,仍可看出台灣農業生技的發展潛力,以及預備振翅高飛的態勢。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也調查顯示,由於國內動物疫苗等次產業產值成長速度快,預期2014到2018年之間台灣農業生技複合成長率(CAGR)可達6.5%,2018年產值將破100億大關達113.3億元。

台灣農業生技發展軌跡

「農業生技與整體傳統農業體系,和農林漁畜等領域發展息息相關。」農委會科技處處長盧虎生說。

盧虎生曾任台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他表示,1980~90年代,台灣農業生技談的幾乎都是基因轉殖,「那時候想要申請相關研究計劃補助,不提到『基轉』很難拿到錢。但現在已經到了所謂Omics (組學)的時代。」

他強調,現在的研究不再只考慮基因,同時針對蛋白質、代謝物等產物進行系統性研究,重視其相互作用的關係,「如此一來,農業生技的範圍就擴得很大了。」

加上分析、檢測等相關技術進展速度提升,成本也不斷降低,原本創新又昂貴的技術,現在都漸漸演變成普遍的工具,其延伸的應用也推動著產業前進。盧虎生以品種鑑定為例,「過去鑑定植物種類都得從DNA下手,現在全改用晶片了,既快速又準確。」

盧虎生直言,科技日新月異,技術本身已經不是限制因子,而是「創新力」。因此,「台灣要發展農業生技,人才和創新的軟實力才能真正創造競爭力,必須從這個角度下手,打破目前台灣農業多為『奈米型』經濟的藩籬。」


分子生物學始祖 都是農業生技專家

盧虎生說,他還在台大攻讀農藝學系研究所時,台大有史來第一堂「分子生物學」正式開課,教室爆滿,而講課的教授正是後來大力推動農業生技的吳金洌博士。

1986年,盧虎生又通過台灣公費留考開設的第一屆「生技學門」,前往美國康乃爾大學進修,當時正是分子生物風起雲湧時期,「分子生物就是生物技術的基礎。」

盧虎生當時於康乃爾大學的植物分子生物學教授,是獲獎無數的Steven Dale Tanksley,被形容是「分子標示育種祖師爺」。

Tanksley博士1995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且於2004年因創新發展雜交水稻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獲得沃爾夫農業獎-沃爾夫農業為農業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地位相當於「農業諾貝爾獎」。


政策制定推動農業生技進展

此外,政策的制定也影響了產業整體發展。1995年行政院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將農業生技納入其中後,其實就邁開了步伐。爾後,有鑒於台灣農業優勢與農業生技發展的複雜性,政府遂將「農業生技」獨立為單一的國家型推動計劃。

1998年,中央研究院、農業委員會與國家科學委員會共同推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