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成長30%分子診斷

台灣vs大陸 從贏6年到輸6年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13-09-10
替代圖

全球每年5.5%-7%速度增長,2006年後每年以15-17%增長2001年後基因時代起,分子診斷產業急速興起,

中國複合增長率更從15%左右,近三年來每年年增長30%以上。

十年來,甚至創下國際領先的創新產品,產業都不曾缺席。疾病預測、早期診斷、適藥性檢測、癌症用藥伴隨性檢測、術後追蹤…,台灣分子診斷開發曾和國際發展並駕齊驅,

中國審批單位大筆一勾,已是百家爭鳴,甚至外銷歐美。台灣研發的技術與產品,迄今與法規的纏鬥未歇,中國「863」、「十二五」兩大政策推力,診斷產業自此崛起,

2006後中國分子診斷才蹣跚學步,短短六年後,卻向台灣發出「傍大腕」召喚,台灣從贏六年到輸六年,我們該思考什麼?

製作人:林明定 文、圖:王柏豪、林秋慧、李明捷


台灣不少投資者看不上分子診斷試劑,認為市場太小,不具發展前景。但近幾年,分子檢測卻是中國創投進軍的標的……。

根據Business Insight的統計資料,全球體外診斷試劑(IVD)市場規模於2012年達到500億美元。其中免疫分析、臨床化學檢驗及糖尿病血糖檢驗各占20%,分子診斷產品占其中10%的市場,50億美元。

分子診斷市場的產值在2011年突破了48億美元大關,預計在2017年達到81億美元,未來5年全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9.1%。Cowen機構的預估值更多,未來五年分子檢測的複合成長率將遠高於其他類別,年均成長15.4%。

成長更高的地區,是新興國家中的中國市場,近三年每年成長30%。根據Frosr & Sullivan( 2011\03)統計數值,2011年中國在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為19.4億美元,約120億人民幣,其中8%來自高速增長的分子檢測,(見表圖一)。

2010以來,中國分子診斷進入「野蠻生長」階段,是IVD產業中成長最快的領域。分子診斷可應用於傳染病分子診斷、腫瘤、血液篩查、基因檢測、DNA測定(即親子鑒定和法醫鑒定)、微生物學、組織分型與食物病原體探測測試等。年增長率保守估計30%,特別是個體化醫療分子診斷企業倍數成長者更是比比皆是。業界並持續看好未來分子診斷年增速仍將達20%以上,在體外診斷產品中最具前景。

「一個新的診斷試劑一般上市後2-3年即可能回收所有投資,尤其是擁有新產品、專利產品,可築起技術和服務壟斷優勢的企業,利潤回報高的可能達10倍以上」上海富達創投副總錢晶說,這幾年創投公司開始關注高度成長的個體化治療分子診斷及其相關醫療服務的標的。

創投投資、集團併購新標的

2010年才成立的上海源奇生物醫藥,鎖定白血病、腫瘤個體醫療診斷,技術與產品出自前中國衛生部長陳竺之妻陳賽娟的研究與開發,陳賽娟本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血液腫瘤專家,她開發了新的免疫和測序技術,能在提高準確性和敏感度的同時,對病人外周血攜帶的腫瘤細胞或病毒突變進行動態檢測,能給醫生即時選擇對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上海源奇成立不到兩年,隨即在2012年被香港上市公司銘源醫療集團以3.5億人民幣收購,作為銘源集團旗下發展個體化分子診斷試劑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及檢測服務的基地。同年八月,源奇的腫瘤基因檢測產品“EGFR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PCR螢光探針法)”和“K-ras和B-raf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PCR螢光探針法)”,都通過了CFDA審批。

另一個嫁入豪門的故事,是北京的金菩嘉醫療科技。

金菩嘉公司專注在以螢光原位雜交(FISH)及表面等離子體諧振(SPR)生物感測器及晶片的技術研發,生產了一系列HPV—DNA生物感測器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