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獎」不完的故事……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11-30
封面圖

20 年來,國內生技產業起伏跌宕, 產業演變從新藥研發、高階醫材、Bio-ICT 到再生醫療 ...... 2020 年上市櫃生技公司市值,再站上兆元高峰!

二十載生技「獎」、十餘項大獎,也一路扮演幕後推手, 反映出臺灣生技漸趨多元、開枝散葉的發展趨勢, 「Acknowledge」和「Discover」產業黑馬,帶動了產業發展!?

本刊首度最完整收錄分析臺灣生技各項「獎」項, 哪個歷史最悠久?獎金最高?或能從總統手中接下獎牌? 哪些廠商歷年得獎次數最多?現在又如何?

生技「獎」不完的故事, 如何鑑往知來? 下一步,為臺灣「獎」出世界盃?

專題企畫:巫芝岳
撰文/攝影:巫芝岳、彭梓涵
視覺/美術設計:黃黛鵑
參考資料:市場公開資訊
圖片來源:freepik


近20年來,臺灣生技業起伏跌宕!

2015年後一度突破兆元,但此後連續經歷2014基亞、2016浩鼎事件而重挫,如今又重新攀升,2020年上市櫃生技公司市值再次站上高峰,達到1兆零601億元。

這一路陪伴上來的,除了建立在政府《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和諸多國家型計畫等的大政策推動,毫無疑問地,這20年來,各大、小生技「獎」是扮演啦啦隊的最重要角色,並從幕後幫助「Acknowledge」(肯定)和「Discover」(挖掘)力爭上游的業界選手,以一點一滴累積投資人的信心。

本刊為產業首度盤點了臺灣20年來各大生技獎項,從中梳理臺灣產業變化的演變與趨勢,以及得獎廠商的後續發展。

這些大、小「諾貝爾獎」陪伴的臺灣生技,是否真的「獎」出臺灣生醫的黑馬?又如何「獎」出臺灣生技發展真正的高峰?

疫情衝擊  生技醫藥黃金年代真正到來

有人認為,新冠肺炎(COVID-19) )衝擊下,讓生技醫藥的黃金年代真正到來!

相較大多數行業,疫情爆發以及帶來的新常態,讓生技發展不減反增、全球投資額更不斷激增。

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指出,至今年1月,生技領域的創投投資活動在一年內增長了45%。

首次公開募股(IPO)的速度更是超越所有募資類別,2020年共募集了343億美元,比2019年增長186%,今年上半年,總募資額再達到345億美元,又比去年成長了117%。

為迎戰COVID-19這項世紀大流行爆發,人類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即公開新病原體的基因定序外(編按:中國於2020年1月7日正式宣佈分離出病毒,並於1月11日向世界公佈病毒全基因體序列);又在不到10個月內,輝瑞(Pfizer)與BioNTech便研發出第一款疫苗,取得美國FDA的緊急使用授權(EUA)。

如此前所未有的速度應戰病毒,是生物技術在經年累月的淬煉與累積下的成果。臺灣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也無法例外,必須一步步踢足向前。

臺灣生技的起點,起自日治時代的製藥事業,經歷1960、1970年代本土藥業的黃金時期,直到1980年代,一連串中央政策才開始火速推動生技。

1982年修訂「科學技術發展方案」,明定生物技術為八大重點科技之一;2002年馬政府的「兩兆雙星」產業計劃;2016年起蔡政府的「五加二產業」、「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等,隨著政策推動、國內產業逐漸發展,生技都位居政府最重要的產業發展之一。

20年來大獎 伴產業走過起落

2000年,對生技史上而言,不但是「人類基因體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工作草圖完成的重要年份,也是臺灣第一項由政府推動、專屬生技產業的獎項――「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誕生之年。

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始於2000年11月由行政院頒布的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勵辦法,並自隔年起開始實施。

隨後不到5年,臺北市政府也在2004年率各 縣市之先,推辦了「臺北生技獎」。

而1989年創立的「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台灣生物產協/生物產協),則在2012年起開始辦理「傑出生技獎」,於每年臺灣生技月展上進行頒獎。

近幾年,生物產協在前理事長李鍾熙奔走下,與美國BIO大會聯手,讓臺灣生技月升格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展,「傑出生技獎」於是由總統或副總統親自頒發獎項,儼然成為國內生技業者角逐的最高榮耀之一。

除了以上三獎項外,包括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於民國2003年創立的「國家新創獎」、時代基金會於從2007到2016年辦理的「台灣生醫暨新農業產業選秀大賽」等等,都紛紛加入這20年來的「生技獎熱潮」。

盤點國內現有納入生技類(包含醫美、保健等廣義健康領域在內)的產業獎項,就有多達近20項。

許多公司更是在多年來、在多個獎項間縱橫,例如:醫材廠商雃博就曾獲得8次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4次臺北生技獎;台灣微脂體曾得過1次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6次臺北生技獎等。(詳細得獎名單請參見附件)

生物產協理事長吳忠勳表示:「這些獎項頒發,一是『Acknowledge』(肯定)已有卓越發展的公司,二則是『Discover』(發掘)尚未成長但極具潛力的業者。」

綜觀20年來,「生技獎不完」的現象,是否真帶動了產業發展呢?


生物產協在前理事長李鍾熙奔走下,與美國BIO大會聯手,讓臺灣生技月升格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展。圖為今年Bio Asia-Taiwan開幕式。(攝影/林嘉慶)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