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Health 葫蘆裡到底要賣什麼藥?

撰文特邀作者
日期2022-01-27
Google公司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的總部,「Googleplex」。(圖/ The Pancake of Heaven,CC BY-SA 4.0授權)

據報導,在 2021年中Google的子部門 Google Health降低了20%的員工人數。Google Health 這個藏身於搜尋引擎後的健康保險團隊,到底是都在做些什麼業務?

撰文 / 王裕仁     編輯 /顏廷耘

 

Google 曾在 2006 年成立 Google Health 部門,當時的商業模式以建立個人醫療數據資料庫為主,由於觸及率不盡理想, Google 於是在 2012 年關閉這個部門。這次提到的 Google Health 是在 2018 年重新成立的,該單位由數個內部小組(如DeepMind Health、當時的 Google Brain)重新編組而成,與 2006 年時的組織構想已完全不同。

加入 AI +Machine Learning  助防疫

Google Health加入了強大的 AI 技術團隊,除了 Google 本身的 DeepMind Health 以外,還加入了兩個子公司 Verily 和 Calico 。在實戰上, Google Health 利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來幫助醫生判斷醫療影像,例如因高血糖引起的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即是一個適合使用機器學習來輔助醫學診斷的案例,這樣的方式也可以讓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獲得改善。

另外,在COVID-19疫情中,Google Health透過搜尋結果畫出了COVID-19的傳播推測圖,因為搜尋結果通常與當地發生的事情有高度相關性,且使用搜尋結果能即時提供美國CDC大致的傳播狀況。隨著COVID-19的變種,不同的症狀逐漸出現,Google Health也提供了變種傳播的即時資訊,對於國家調派資源有非常即時的幫助。

而在精神疾病方面,Google Health提供線上的自我評估量表,讓受精神疾患所苦的人能夠更容易的接觸到專業的醫療資訊,並加強就醫的意願。另外,Google 與Apple 在新冠疫情期間合作建立了統合iOS和Android 的藍芽系統,以追溯確診者接觸的歷史。

抗老化療法新研究

這次納入的兩個子公司 Verily 與 Calico 分別致力於基因定序與老化研究。Verily 來自原先的Google X (半秘密性質且獨立於Google本體的研究機構)內的 Life Science部門,現在致力於透過大規模的基因定序來了解基因與疾病的關聯性,例如過敏體質、帕金森氏症等等,都是Verily目前涵蓋的疾病。透過關聯性研究,Verily期望能夠找到新的治療方式。

另外,Calico是一家科學氣息非常濃厚的公司,專門研究老化和老化相關的疾病。Calico有許多研究團隊,每一個團隊使用不同的方式來研究老化。例如有一個團隊研究模式生物(酵母菌、C. elegans和老鼠等) 的老化機制,另外一個團隊研究長期壓力對生理調節機制的影響。Calico的科學家相信,這些成果將可以用於研發不同邏輯的新藥物。

投入穿戴式健康裝置市場

除了AI和上述基礎科學研究之外,Google Health另外一項發展重點是穿戴式電子健康偵測器。Google Health在2019年提出了收購運動手錶品牌Fitbit 的意願。Fitbit在2009年成立,推出第一支監測心跳和計步器為主的運動手錶,隨著品牌的成長,Fitbit能夠蒐集更多的資料且能幫助使用者了解並改善健康。

當Google表示收購的意願時,崇尚隱私權的歐盟曾十分擔心這些資料的使用方式,擔心Google會利用Fitbit獲得的個人健康數據來提升廣告投放的精準度。在經過一年多的審查,Google 承諾Fitbit 數據將不會與Google 廣告共用,且將獨立於其他的Google資料庫後,歐盟終於在2021年一月同意了這項21億美元的收購案。

那為何Google要收購Fitbit呢?首先,宿敵Apple 在過去幾年挹注大量的資源在研發Apple Watch,該產品目前以33%的市佔率穩坐在穿戴式裝置的第一名,遙遙領先居次的Samsung (9%)。作為Android系統龍頭老大的Google,如今決定加入穿戴式裝置的戰場,將可能改變這個市場的分配狀況。

Android的陣營中目前也沒有一個可以與iOS系統競爭的能手,而決定跳下來的Google將能改變市場的分配。第二,Google已經開始在為了跨足醫藥衛生領域做準備,而擁有一個穿戴式電子產品可以幫助Google獲取很詳細的身體資訊(心跳、壓力指數、睡眠狀況、血氧濃度等等)。

第三,大科技公司紛紛展現對健康保險的興趣,例如Amazon (AmazonCare),以及Facebook。Google收購Fitbit的同時也代表著上述兩間競爭對手必須另尋他路,也算是有市場策略性考量。

隨著收集數據越來越普遍且多元,健保在未來也許會發展成與美國汽車保險相似的模式,能根據個人駕駛習慣計算更公平、更適切的費率。

掌控身體健康數據  搭配老化研究

回到本文一開始Google Health縮減人數,Google Health與Google Fit原來是兩個不同的團隊,但這兩者的業務在Google收購Fitbit後變得曖昧不明。根據Google Health 團隊主持人 David Feinberg表示,減少20%的人員其實是Google內部轉換和團隊之間重新排列組合。

雖然Google在21世紀就掌控數據方向,但直到買入Fitbit才補上了Google一直都沒有涉足的身體數據,特別是最近發展出的壓力指數。

這些壓力指數和Calico想發展的老化問題在未來上可以合流為一,壓力被視為是影響老化的因素之一,擁有實際的壓力數據搭配老化研究、Verily的基因數據庫和從各地取得的抽血數據,要預測特定疾病在特定地區的盛行率理論上是可行的,因此,預測如何分配資源將會是無價的服務。

潛在的個人隱私權代價

但所謂「免費的最貴」,在使用這樣的服務時,隱私權就是我們付出的代價。Google侵犯隱私權的案例比比皆是。

Google收集大量的資訊:從使用者登入後在入口網站搜尋的時間、地點、IP位址、選擇拜訪的網站等,甚至與其他大科技公司交換資料以建立完整的個人偏好Profile等。這些資訊則再度成為數位貨幣,用以與廣告公司交易以達成精準投放廣告之目的。

除了與廣告公司交易外,透過這些資訊也可以輕鬆得知使用者的政治傾向,更可以透過改變搜尋引擎的排序,讓使用者看到Google想操縱的訊息。

在Edward Snowden揭發美國國安局秘密監控全球網路的案子曝光後,我們也發現美國國安委員會和其他五眼聯盟的國安單位都有在各大科技公司的資料庫留下後門。

這些國安機構在以「國安」為由的情況下,可以無所忌憚的獲取我們的資料,其中一個將監控做到無微不至的就是Gmail。透過Gmail,Google還以優化為由,每時每刻都記錄著使用者通訊習慣、email內容、鍵盤敲擊的習慣等等。

隨著Google將魔掌伸入健康保險的領域,使用者的健康資訊也會被掌握,不禁讓人擔憂,人類未來生活是否將會有著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或動漫《心靈判官(Psycho-Pass)》中,全知全能犯罪預測系統出現,而人類將不再有生活自主權。最後引用《駭客任務(Matrix)》電影中的Morpheus 問Neo的經典問句:你想要藍色藥丸還是紅色藥丸?


所謂「免費的最貴」,在使用這樣的服務時,隱私權就是我們付出的代價。(圖/ freepik)

(本文由EternalOne Bioindustry Club授權轉載,環球生技編輯部整理。)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