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臺灣細胞治療名醫研究大盤點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04-19
杜元坤與三顧生醫合作,利用患者自身的軟骨細胞培養而成的層片治療膝關節軟骨缺損,從2020年5月起已經收治了完成超過40位患者。(圖/本刊資料中心)

臺灣再生醫療已經吹響號角,生醫研發能量持續投入,特別是最了解臨床需求的醫師,正從不同專科切入細胞治療,盼為未滿足醫療需求尋求解答。目前,雖然免疫治療癌症開放多、進展卻緩慢,而鎖定高齡化社會需求的骨科、難癒傷口、醫美進展快速。

撰文/吳培安


被稱為第三波藥物革命的再生醫療(Regenerative Medicine),以細胞或基因重啟身體的再生修復功能,為許多過去被認為難以治療、或是尚未找到最佳解方的「未滿足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帶來曙光。

如具有高度分化活性的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已成為高齡化趨勢下,迎戰退化性疾病的新契機,若是結合具備生物相容性的組織工程材料更是如虎添翼。

臺灣醫療體系具頂尖水準,在2021年Numbeo醫療保健指數評比中拿下第一,且生醫競爭力強,在2019年的生物製藥競爭力與投資統計(BCI)50個生醫新興市場國家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越來越多湧現的各種再生醫學臨床研究項目,都出自醫療體系。

此外,臺灣還有許多從事細胞治療臨床與研究的醫師學者,他們的研究成果有的獲得生技公司或法人機構合作,正朝著臨床試驗開發邁進;或剛好契合《特管辦法》開放項目順勢投入,得以執行概念驗證。

還有更多處在實驗室或是動物實驗階段的研究,正蓄勢待發,等待與產業共同拓展,得以花開並蒂的那一天。

本刊走訪全臺各大醫學中心,調查從事細胞治療臨床研究或《特管辦法》的醫師,也邀請他們推薦各自心目中的再生醫療名醫,同時列入多名再生醫學各學術組織或學會的研究型醫師,共計37位(見【表一】)。

這些醫師從事再生醫療的臨床研究多年,或是正任職醫院執行《特管辦法》許可之細胞治療。他們將細胞治療和組織工程應用在不同專科上的治療,可說是臺灣醫界中累積細胞治療經驗的開路先鋒。

37位再生醫學醫師學者之中,本刊盤點了其中16位不同科別的再生醫學醫師學者研究專長,並邀請9位與我們分享他們如何踏入細胞治療,以及對再生醫療的觀點(詳見後文)。

骨科臨床進展最快 修復膝軟骨、退化性關節炎初顯效

在目前《特管辦法》的架構下,相較於占了超過7成的癌症免疫細胞治療,骨科由於治療門檻相對較低、療程價格相對便宜,成為我國進展最快的細胞治療應用專科領域,特別是膝關節軟骨損傷和退化性關節炎。

在再生醫學成為可能的治療選項前,軟骨損傷幾乎等於置換人工關節手術,但人工關節的耐用期約只有10~20年;雖然,也能從其他處移植小片軟骨到患部,但也會造成更多的軟骨傷口,並非長久之計。

與三顧生醫合作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利用患者自身的軟骨細胞培養而成的層片治療膝關節軟骨缺損,從2020年5月起已經收治了完成超過40位26~69歲患者的軟骨移植,患者在疼痛指數、活動力及運動能力都顯著提升,且未發生不良反應。

目前,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也正利用健康大數據庫,與三顧生醫公司合作,利用其在《特管辦法》累積的膝蓋軟骨修復細胞治療成效報告,進行真實世界證據(Real-World-Evidence)分析研究,預計日後將發布第一份《特管辦法》的官方成效報告。

另一方面,除了直接使用軟骨細胞,骨髓幹細胞也是修復軟骨缺損的細胞來源之一,且還可以和生物性材料結合使用。例如,臺安醫院骨科教授劉華昌,與亞東醫院研究副院長張至宏共同研究將膠原蛋白支架結合自體骨髓幹細胞、開發出軟骨移植物「軟谷原」(Kartigen),治療軟骨缺損。

目前劉華昌的研究團隊已經完成兩項臨床一/二期試驗,結果顯示復原效果大致良好,這些成果也在和華元生醫合作下,同時進行《特管辦法》和臨床試驗。

張至宏則關注退化性關節炎的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是治療有限、好發於高齡族群的疾病,據衛福部統計,全臺共有350萬人正承受退化性關節炎的困擾,且70歲以上的患者甚至占了70%。

張至宏的研究發現,相較於腹部脂肪來源的MSC,將膝蓋脂肪墊取出的MSC注射到膝關節,細胞分化成軟骨的效果更專一,抗發炎的效果也更好,且膝蓋脂肪墊是關節鏡手術時就會取得的組織,患者不需要再多接受一次取出脂肪培養細胞的程序。這項成果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