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引領細胞治療前沿 新設「細胞治療專科」

姚明、林頌然 整合臨床驗證 讓細胞治療「虛線變實線」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04-19
林頌然(右)和姚明(左)兩位醫師都認為,《特管辦法》的精神應該是該細胞產品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同時讓不符合試驗條件的病人,以自費提早獲得治療機會。

無論骨髓移植在內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到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乃至細胞療法臨床試驗與臨床治療,臺大醫院一直是臺灣新興細胞免疫/再生治療上,執行國內外藥廠正式臨床試驗最多的醫學中心。去(2021)年,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增設「細胞治療科」,協同細胞治療中心整合院內的臨床資源和細胞治療;今年4月,也率先成為全臺第一家可提供CAR-T臨床治療的醫院。而為因應《特管辦法》實施,始終走在前沿的臺大醫院制訂一套謹慎的把關機制,盼整合臨床驗證讓細胞治療「虛線變實線」。

撰文/劉馨香、攝影/羅翊方


細胞治療近年風起雲湧,其實最早的細胞治療――「骨髓移植」,早已在臺灣發展近40年,拯救了無數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貧血、淋巴瘤等血液疾病患者。

臺大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 累積量占全臺一半

全臺灣最早的骨髓移植手術,便是由臺大醫院內科部陳耀昌醫師赴美深造回臺,率領團隊於1983年完成第一例自體骨髓移植,隔(1984)年又完成第一例異體骨髓移植。

臺大醫院也率先引入其他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如陳耀昌醫師1993年完成全臺第一例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小兒部林凱信醫師於1995年完成第一例親屬間臍帶血移植、2000年完成第一例非親屬間的臍帶血移植。

在陳耀昌和林凱信的領導下,臺大醫院成為臺灣最大的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

前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現任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細胞治療中心主任、綜合診療部細胞治療科主任的內科部醫師姚明,於1990年第三年住院醫師時,就決定選擇投身血液腫瘤科。

2018年,臺大醫院累積執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數量,已超過3,000例,占全臺灣數量42%。姚明表示,臺大醫院每年移植數量穩居全臺第一,且隨著近年病床數又擴增,估計現在占比可達近50%。

姚明笑說,現在,八點檔連續劇中,常常得血癌的主角就會做骨髓移植,可見民眾已慢慢接受這樣的治療方式了。

臺灣細胞治療研究先鋒 率先骨科再生治療臨床實驗

除了造血幹細胞移植,臺大醫院在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也很早就開始。

骨科部江清泉(現任職於輔大醫院)醫師和江鴻生醫師,在2002年與工研院組成團隊,共同開發出「兩相材料軟硬骨關節修復技術」,能以少量軟骨細胞與兩相載體一次性讓軟骨再生。該技術後來技轉博晟生醫,進一步開發成「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系統」,並已於2020年4月取得食藥署(TFDA)醫材許可證。

骨科部劉華昌醫師(現任職於臺安醫院)、臺大醫工所林峰輝教授,與其博士班學生張至宏醫師(任職於亞東醫院),也於2002年開始研發以骨髓間葉幹細胞分化、培養出軟骨細胞,再加入膠原蛋白支架形成移植物,於2008年就執行人體臨床試驗。

現為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主任、尖端醫療發展中心主任的皮膚部醫師林頌然,則是在2005至2007年之間,與工研院施冰如研究員合作,以自體移植黑色素細胞治療白斑,完成了第一/二期臨床試驗。

「這是臺灣第一個目標要商品化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林頌然說,太早做了,後來想要再往下推進,但在法規上遇到很多困難而停止。

同時在臺大醫工系任教、也是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生技講座傑出研究者的林頌然,目前除了白斑治療外,也致力於研究毛囊幹細胞的活化機轉、毛囊三維結構中不同細胞之間的溝通協調、毛囊退化的調控機轉、如何再生新毛囊等問題。

林頌然現已透過小鼠模型,解析出透過交感神經接收光線及溫度變化,或是注射特定蛋白質,能調控毛囊幹細胞的活性,以及受損毛囊清除死亡細胞與修補的機制。

林頌然說:「患者會因為接受化療或放射線治療而大量掉髮,我希望透過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能找出預防或治療的方法。」

2006年開始細胞治療中心發展歷程

衛福部於2018年9月公布《特管辦法》開放六大類細胞治療後,許多醫院紛紛成立細胞治療中心。

但事實上,臺大醫院早在2006年就於醫學研究部下設立「細胞治療核心實驗室」,後於2016年轉型成全新的「細胞治療中心」,以支持醫師從事細胞治療研發,並協助執行臨床試驗。

姚明回憶,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