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結合懷舊遊戲 攻骨科、失智、精準運動

智遊科技首創居家sEMG 量測智慧復健系統 獲美FDA二類醫材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3-01-16
智遊科技的智慧健促服務系統透過測量表面肌電訊號,以懷舊復古遊戲讓高齡族群進行居家智慧復健。(攝影/巫芝岳)

智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林彥呈
競爭優勢 »    智遊科技於2022年由成大衍生成立,其「智慧健促服務系統」是一套具療效的復健系統,運用全球首創可偵測肌肉表面「肌電訊號」(sEMG)的智慧護膝結合《寶島探險》的互動體感遊戲,讓高齡者在遊戲中進行復健、運動,遠離肌少症的威脅,已於2022年獲美國FDA二類醫材認證。
未來展望»    產品將先以消費性電子產品投入市場,也參加2023年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預計即將以初階產品取得臺灣衛福部食藥署(TFDA)一類醫材認證;並同步布局可偵測肌電訊號產品於2023年遞交二類醫材申請。


撰文/李林璦


臺灣將在2025年迎向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從14%狂飆到20%,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的速度越快,而肌肉質量、肌力、肌耐力過度下降所造成的「肌少症」,更是讓老人失能與死亡的高風險因子。

據研究顯示,臺灣65歲以上的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國外研究指出,肌肉流失速度快的人與慢的人相比,3年間的死亡風險高出2.41倍,而「運動」是對抗肌少症的關鍵武器。

2022年5月,甫由國立成功大學衍生的智遊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由成大工業設計學系林彥呈教授團隊與成大醫院醫師群聯合成立,其運用《寶島探險》的互動體感遊戲結合全球首創可偵測肌肉表面「肌電訊號」(sEMG)的智慧護膝,打造「智慧健促服務系統」,讓高齡者在遊戲中進行復健、運動,遠離肌少症的威脅。

智遊的這套系統在公司尚未成立之前就已經備受期待,2020年,奪第三屆「龍騰微笑智聯網創業競賽銀獎」(金獎從缺,相當於該屆最大獎),獲得100萬元創業基金,2021年,又在「史丹佛銀髮長照全球競賽」(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 Design Challenge)中脫穎而出,成為全球前八強,也是臺灣唯一入圍的團隊。

智遊科技營運長施姬妃表示,目前產品將分不同階段進入市場,現已作為消費性電子產品將投入市場,也參加2023年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目前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二類醫材認證;預計即將以初階產品取得臺灣衛福部食藥署(TFDA)一類醫材認證;並同步布局可偵測肌電訊號產品於2023年遞交二類醫材申請。

她進一步解釋,分階段推出產品是希望能盡早讓產品進入市場,觀察使用者的反饋並加速產品優化與迭代。目前南部的廠商、醫療院所都反饋熱烈,十分期待產品量產落地,智遊也已和南部各大醫院簽訂合作意向書。在國際市場佈局上,未來也將朝紐澳、日本與美國市場落地。

全球首款居家「肌電訊號」量測技術

創辦人林彥呈表示,智遊科技的智慧健促服務系統是一套具療效的復健系統,由多顆肌電訊號感測器,偵測三種臨床上最常做的復健動作――膝伸展、足背屈與蹠屈,解決目前高齡族群居家復健多以徒手為主,缺乏系統化、智慧化與數位化記錄工具的痛點。

使用者可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連接智慧護膝,在遊戲中可選擇全臺各縣市知名旅遊地標,配合不同商店景點,進行不同的肌力復健運動。

經感測器記錄運動後,系統可將數據即時回傳後台,再經AI分析,提供復健醫師評估;而醫師也可直接透過平台調整訓練內容,例如復健次數、頻率、強度等。

技術長張虔祥說明,表面肌電訊號是藉由肌膚表面的微電流來了解該肌群的強度、負荷程度、疲乏程度、衰弱狀況等,在以往傳統醫療上,若要瞭解這些資訊,需進行肌電圖檢測,透過侵入式的扎針,紀錄肌肉的電生理活性。

擴大多元適應症 將攻骨科、失智症、精準運動

除了下肢的復健外,智遊也正往上肢復健以及不同適應症進行開發,像是對於高齡者來說,骨折開刀後的復健是剛性需求,智遊也希望未來能與骨科的醫療生態系相結合。

另外,張虔祥說明,研究發現,肌少症會加速失智症發生的風險,智遊的智慧健促服務系統不僅透過遊戲復健讓高齡者延緩肌少症的發生,更在遊戲中加入懷舊復古的元素,也是失智症社會心理療法中最常見的懷舊治療(Reminiscence Therapy),可顯著提升失智症患者的生活品質。

「高齡者若要提升生活品質,生理與心理的狀態都同樣非常重要,但市面上的產品很少重視提升心理上的幸福感,智遊的《寶島探險》遊戲,不僅將臺灣由北到南的縣市景點重現,在逛景點的同時一邊進行懷舊遊戲的關卡挑戰,兼顧心理與生理的治療。」林彥呈說。

除了應用於醫療場域外,智遊也會往一般休閒運動領域邁進,林彥呈說明,臺灣的產官學研積極推展「精準運動」,而透過智遊獨創偵測表面肌電訊號的感測器,可了解肌力與肌耐力等資訊,幫助運動員了解施力情況,達到增進運動表現的效果,目前智遊也正與相關專家學者合作開發運動領域的應用。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