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抗疫英雄!精準與再生醫療、生殖前瞻領域關鍵人才庫

陽明交大醫技系 以「實作」孕育高階醫檢人才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3-02-26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系主任黃智生表示,醫技系於1979年成立,至今已有超過40年歷史,致力於培育高階醫檢人才,持續為醫療機構、政府機關檢驗單位、生技產業注入新血。(攝影/羅翊方)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於1979年成立,是全臺國立大學中,繼臺大後第二個成立的醫技系,更是全臺第一個成立博士班的醫技系,至今已有超過40年歷史,強調「實作」的課程,致力於培育高階醫檢人才,持續為醫療機構、政府機關檢驗單位、生技產業注入新血。同時,也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承擔下大量檢驗量的抗疫英雄!未來,在精準醫學、再生醫療、生殖醫學三大最夯領域中,醫檢師更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撰文/李林璦


2021年5月,臺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提升到第三級警戒,大量的PCR核酸檢驗單湧入醫院,新冠檢測量能超載,龐大的工作量由醫檢師扛下,讓以往在醫師背後默默耕耘的無名英雄躍入民眾眼中。

據全球資料庫Statista顯示,新冠疫情爆發後,截至2022年12月22日,臺灣進行了高達2,900萬次檢測,美國是全球進行最多次新冠檢測的國家,約進行了11.5億次新冠檢測。

據《Forbes》報導,新冠疫情前,美國原本每年就需要進行約130億次的實驗室檢測,執行這些檢測的醫事檢驗師被稱為「醫師之眼」,是醫師背後不可或缺的角色,有三分之二的診斷,都必須仰賴醫檢師提供精準的數據給醫師作為診斷依據。

這些檢驗從簡單的驗孕、驗血到抗生素藥物治療監測,再到糖尿病、愛滋病、癌症等疾病需要的複雜檢測,都需要醫檢師透過操作數百萬的顯微鏡、高階精密儀器來獲得各種數據。

「檢驗、放射就如同醫師的左右手。」身為宜蘭縣指定傳染病應變醫院,力守蘭陽平原第一道防線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時任陽明交大附設醫院檢驗科主任的黃智生(現為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主任)表示。

黃智生也分享當時的第一線情況。「可說是兵荒馬亂,新冠檢體大量湧入讓醫檢師人力缺乏,兔寶寶裝一穿就是好幾個小時,面對危險性較高的原始病毒株,連身經百戰的醫檢師也不免嚴陣以待。」他說。

「後來,陽明附醫在學校的協助下,2個月之內將新冠檢驗實驗室建構完成,並從手工操作PCR到添購自動化設備,讓陽明附醫成為宜蘭第一家可以檢驗新冠的醫院,並在宜蘭第一次疫情爆發時,快速篩出確診者隔離,守住防線避免疫情擴散。」黃智生說。

宜蘭疫情爆發時,陽明交通大學將校內基因體中心高通量核酸檢測系統,移設至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每日最大檢驗量約可達1,500件以上,乘載當時蘭陽地區近8成的檢驗量能。

「以往大家對於醫檢師這行業比較不熟悉,但經過疫情,大家逐漸認識這個職業。」黃智生說。

成立逾40年 持續為醫院、生技業注新血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簡稱醫技系)於1979年成立,是全臺國立大學中,繼臺大後第二個成立的醫技系,接著在1995年成立碩士班,2001成立博士班,是全臺第一個成立博士班的醫技系。

已有超過40年歷史的醫技系,不僅為醫療機構、政府機關的檢驗單位加柴添薪,也為生技研發單位、生技醫藥研發公司持續注入新血。

傑出校友包含前衛福部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家寧、臺北榮民總醫院病理檢驗部核心檢驗科主任何祥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林振文教授、Atossa Genetics董事陳淑智、華宇藥品總經理王愈善、偉喬生醫執行長鄭又瑋等。

黃智生介紹,劉定萍是最早發現新冠肺炎警訊、寫信示警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吹哨者,並擔任臺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的代表團團員;她負責開發新興傳染病的檢驗方法、參與公衛政策的制定與疫苗研發,成為陽明交大2021年的校級傑出校友。

劉定萍曾回憶在陽明醫技系的日子,笑道「當時陽明只有醫學系、醫技系與牙醫系,研究所比大學科系多,教授都把學生當作研究生在教,實驗課程非常豐富,常常身上帶著藥水味回家。」

本身也是陽明醫技系畢業的校友黃智生也表示,時逢生物技術起飛階段,雖然陽明醫技系當時的名稱為『醫事技術系』,但我們認為其中的『技術』二字,其實就是未來的『生物技術』。」

「實作」培育高階醫檢人才 國考合格率達8成

陽明交大醫技系成立的定位就是以「培育高階醫檢人才」為目標,同時要具備完整轉譯醫學知識。因此,有別於其他學校,每位學生在大學畢業時必須完成一篇小論文,許多同學大二時,就開始會找教授學實驗、作研究,此外,也在課程安排上加入現代生物科技技術、基因遺傳工程,並與臨床醫學作結合。

「醫學檢驗是以人為出發點,著重在疾病的實驗科學,課程包含解剖組織學、病理學、寄生蟲學、臨床鏡檢學、臨床生化學、臨床血液學、血庫學、臨床微生物學、臨床血清免疫學以及分子檢驗等等,雖然,現在有許多檢驗是機器全自動作業,但是醫檢師還是必須培養很敏銳的辨識能力,才能釐清不正常報告是患者本身的病況,或是儀器、人員操作不當等問題。」黃智生說。

陽明交大醫技系特別強調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他舉例,在血液實驗中,就算已有自動化儀器,還是會訓練學生互相抽血,運用血球計數盤與顯微鏡來計算血球數目、判別細胞型態等,「如果只是放投影片給學生看,或許也可以學習,但絕對不會比自己在顯微鏡下找的印象來得深刻。」黃智生說。

大三的課程大多與臨床相關,是為了升大四的暑假前往醫院實習而做準備,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到鄰近的北榮實習。此外,陽明附醫、馬偕、林口長庚等也都是實習合作醫院。

黃智生分享,北榮結合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混合實境(MR),成立「延展實境模擬訓練區」,並將其導入至實習課程中,例如如何穿戴個人防護裝備(俗稱兔寶寶裝)、醫療廢棄物的處理與分類,讓學生能模擬訓練在學校難接觸到的課程。

而實習則是通過醫檢師國考的必經之路,考選部規定醫檢師必須實習20周以上才能報考,黃智生指出,目前全國錄取率約3成左右,但陽明交大畢業的學生國考的錄取率高達7~8成。


陽明交大醫技系特別強調讓學生「親自動手做」。黃智生指出,如果只是放投影片給學生看,或許也可以學習,但絕對不會比自己在顯微鏡下找的印象來得深刻。(攝影/羅翊方)

癌症、代謝、感染症研究多元 助力學生擇其所愛 

陽明交大醫技系也鼓勵學生往研究發展,未來可投入生技產業或學術領域,因此,陽明在2013年啟動5年一貫的學制,在孟粹珠教授優秀學生逕升本系學碩士一貫學程獎學金的支持下,目前已有15位學生順利在5年內完成碩士學位。

黃智生分享,系上教授們的研究範圍很廣,從腫瘤學、免疫學、代謝症候群、感染疾病等都囊括,不僅開發相關創新檢測技術,也進行新藥開發,可以讓想要鑽研不同領域的學生都能找到最適合的方向。

他以自身為例,以往曾作過禽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受體與免疫抗原決定位的研究、以基因剔除動物模型探討自體免疫調控,之後轉往研究腫瘤學,進一步開發抗癌藥物,現在則開始子宮內膜異位的藥物篩選。

而專精於免疫學的孫光蕙教授,不僅研究腫瘤微環境之影響,且開發針對癌症的新型免疫療法,同時也專注於研究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的發病機制。涂玉青副教授的研究領域涵蓋醣化修飾作用對宿主免疫功能和造血作用的影響,著重於自然殺手細胞功能和血小板生合成的調控機制。此外,亦致力於人類紅血球抗原和ABO亞型與稀有血型的基因檢測和鑑定。

在癌症相關研究領域中,黃尉倫副教授從大腸直腸癌檢體和細胞株中分離出腸癌幹細胞,並證實腸癌幹細胞可藉由分泌外泌體(Exosomes)來教育腫瘤微環境,造成腫瘤惡化。

此外,黃尉倫也帶領學生參加2021年教育部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競賽,開發腸癌外泌體追蹤系統「Colonix腸立測」獲得生醫產業組佳作,相關研究更獲得110年度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腫瘤領域)。還有呂世正副教授研究CCN蛋白家族在癌症腫瘤中調控的機制,並專注於開發新式重組蛋白質與抗體工程技術,藉此開發醫學檢驗診斷試劑與工具。

今年2月剛到任的洪小雅助理教授,致力於異常突變或過度表達的癌蛋白如何透過不同方式從泛素溶酶體系統的降解機制脫逃,並探討微環境中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或調節癌症及其他疾病發生,有助於預測疾病進展與治療預後,開發新的治療標的與策略。另一位新加入醫技系大家庭的蘇美慈助理教授,研究發現抑制性免疫受體LILRB4調控髓源抑制性細胞(MDSC)的分化進而促進癌症轉移,更進一步證實抗LILRB4抗體之免疫治療可以抑制小鼠的肺癌細胞轉移,目前已申請國際專利並進入臨床研究。

在與感染相關研究領域中,楊翠青教授則專研細菌抗藥性機制與研究細菌面對壓力調控的反應;吳韋訥教授則運用系統生物學來分析古生菌適應環境的機制,同時,也運用生物資訊學挖掘癌症中的生物標誌物(Biomarker)。

龔思豪副教授從事腸病毒及冠狀病毒研究,探討兩者的致病機制,特別著重在研究寄主細胞鈣離子通道及鈣離子訊息傳導路徑參與病毒複製的分子機制,期能進一步開發抗病毒藥物。另一方面,研發及利用有效的篩藥平台,開發出數個抗腸病毒的藥物及找出有效的藥物組合,並已獲美國、 歐盟及臺灣專利。

在代謝相關研究領域中,張懿欣教授研究肥胖、糖尿病及其他代謝疾病中,脂肪細胞生成的代謝與調控機制。此外,亦從代謝異常為出發點,探究癌症發病與病程演進之機制,闡釋癌症與代謝作用之間的雙向調控網絡。

黃琤教授則針對特發性肺纖維化(IPF)、B型肝炎、脂肪肝與代謝症候群以及健康食品腸道菌相4大領域進行研究,更在2022年亞洲生技大展上,展出利用紅薏仁結合益生菌所開發而成的保健食品,並經動物實驗證實可改善脂肪肝、代謝症候群和腸道菌相,目前已技轉給南僑集團與會昌實業2家廠商進行後續商業化開發。


醫技系鼓勵學生在大學時能積極接觸學術研究與實驗,系上教授們的研究範圍多元,囊括腫瘤學、免疫學、代謝症候群、感染疾病等領域,可以讓想要鑽研不同領域的學生都能找到最適合的方向。(攝影/羅翊方)

精準醫學、再生醫療、生殖醫學 未來最夯領域  醫檢師不可或缺

黃智生分享,統計至今,大學部學生畢業有32%成為醫檢師,有22%進行教學研究,有20%進入生技產業,只有8%從事非醫檢相關的行業,基本上有8成左右的學生畢業後都從事與檢驗或是生技相關的職業。

而研究所的畢業生則有22%當醫檢師,39%進入教學研究領域,29%投身生技產業,高達95%的碩生畢業後都會從事檢驗或生技相關職業。

而醫檢師除了在醫院從事臨床工作外,實驗室開發檢測之實驗室(LDTs實驗室)、細胞治療相關製程以及人工生殖,都是現下最熱門的新興領域。在LDTs法規規範中,專任品質主管、專任技術人員以及核發檢測報告人員都需要醫檢師;在人工生殖機構中的專任品質管理員,也規範必須擁有醫檢師證照;未來即將通過的再生醫療雙法,也會是醫檢師積極參與生技產業的專業舞台。

「醫檢師可不是傳統別人笑稱的只會驗血、驗尿,而是所有尖端生物技術的發展,都與醫事檢驗息息相關。」黃智生強調。

黃智生也透露,目前已與國防醫學院合作,今年將提供發育生物學方面的課程,並在課程中安排到三軍總醫院實習,希望能讓胚胎師的相關課程成為陽明交大醫技系的特色之一。

除了到國內醫院實習外,今年也有兩位大四同學到外商生物梅里埃公司(bioMerieux)進行產業實習。

黃智生希望,短期內,可以與陽明交大附設醫院和北榮檢驗部攜手合作,進行更多教學與研究的相關交流,以能參與更多臨床研究 ; 中期目標,則希望發展精準醫學與再生醫療領域,包含設立精準與再生醫學學位學程、建構一間LDTs實驗室,並開發與腫瘤檢測相關的檢測技術或基因分子檢驗。而長期,則希望持續深化與交大校區的合作,提升產學合作量能。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