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創新創業政策 各部會「接棒」態勢成形

萌芽FITI價創 10年催生500家新創 募資破百億新臺幣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05-24
陳良基在擔任科技部長任內,為全力推動產學合作與科研成果應用,改革鬆綁《科技基本法》。(攝影/羅翊方)

政府創新創業政策,自2013年納入跨部會政策方向,歷經10年發展,各部會「接棒」態勢也逐漸成形。隨著萌芽計畫、價創計畫轉型,臺灣創新創業取得階段性成果,10年總計催生約5百家新創;加上臺灣近幾年在政府新創政策資源支持下,吸引矽谷的「回流型」創業家,及海外學子返臺,為創新、創業帶來極大的助力,將邁向下一個10年。

撰文/彭梓涵


「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等同該國的競爭力」。根據瑞士新創生態圈調研機構StartupBlink發布的《2022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Startup Ecosystem Rankings 2022),臺灣為全球新創生態系排名第25名,是繼2020年臺灣首次入榜取得第30名佳績後,再次爬升五個名次。

報告指出,臺灣與奧地利、挪威是成長最多的國家,而臺灣名次上升可歸因於巴西名次的下降,但最主要原因,是臺灣臺北市之外的第二和第三個城市生態系統(新竹、桃園、台南、高雄)排名大幅上升。

前Endeavor Insight首席分析師Rhett Morris 曾對臺灣入榜關鍵分析,他認為臺灣在政府新創政策資源支持下,有大量來自矽谷的「回流型」創業家,及海外學子返臺,為創新、創業帶來極大的助力。

這幾年感受最明顯是前科技部長陳良基他在擔任科技部長的任內,為全力推動產學合作與科研成果應用,改革鬆綁《科技基本法》,鬆綁研究人員的兼職限制、放寬持股上限,另外,也於2018年規劃設立的臺灣第一個國際級科技創業基地(Taiwan Tech Arena,TTA),引進多家國際加速器等。

截至2020年8月,全臺已有多達61家加速器,讓臺灣從底層揭竿而起的創新創業動能滾滾。

臺灣在2021年也催生出第一家數位獨角獸,以AI打入市場的新創Appier(沛星互動科技)成功赴日掛牌上市(目前市值約1,500億日圓),對臺灣新創,可以說創下一個重大里程碑,且在這個里程碑後,緊接著也有Gogoro、Just Kitchen、91App等新力量崛起。

政策支持、矽谷創業家回流 創新創業生態系仍處「萌芽階段」?

除了入榜StartupBlink的《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近幾年臺灣創新力蓬勃發展,也陸續在國際舞台創下佳績。

包括: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臺灣在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入圍,在「創新能力」中排名亞太第1、全球排名第4,僅次於德國、美國、瑞士,並被評為「超級創新者」(Super Innovators)。

不過,臺灣在幾種國際的新創生態系評比中,結果卻似乎差異相當大。

在一份由對創新產業高度關注的創業顧問機構Startup Genome,每年所進行的「全球創業生態系報告(GSER)」調查中,臺灣不但沒有入選「全球新創經濟體前30排名」,在「2019全球新創生態系」評比中,只被評選為處於「萌芽階段」(Activation Phase)。

GSER報告中主要有兩份排名,首先是全球新創經濟體前30排名,其次是前100名未來具有成為全球前端競爭者潛力的新興生態系(Emerging Ecosystems)。

過去以來,全球新創經濟體前10大,不外乎是由美國矽谷、紐約、倫敦、波士頓、北京、洛杉磯、以色列特拉維夫、上海、西雅圖等頂尖創新生態系包辦。

但2022年的報告中,有許多新興生態系奮起直追,例如韓國首爾,從2020年進入排行榜第20名,兩年時間已追進10個名次,來到全球第10名。

印度許多城市排名也有所提升,最顯著的是德里,2022年排名較2021年上升11的名次,排名第26名,印度南部資訊科技重地――卡納塔卡邦的班加羅爾也上升1個名次,排名第22名。

但臺灣在2021年,僅被評選為全球前100名未來具有成為前端競爭者潛力的新興生態系第30名,2022年評比中名次甚至下滑10個名次,到第40名。

臺灣創新創業生態系 各部會「接棒」態勢成形

事實上,「創新、創業」是各國政府這幾年卯起來推動的政策,臺灣在促成和培育校園創新技術及引領新創事業形成產業聚落的政策上(見圖),並沒有落後其他國家。

甚至早在1997年,經濟部就實行育成政策,推動公民營機構設立育成中心培育創新,還陸續推動「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 」(SBIR),提供業界創新研發補助的誘因,來提高企業投入技術研發的意願。

但一直到2011年國科會開始著手推動的「萌芽計畫」鼓勵科研商化、孵育潛力團隊、2013年啟動「創新創業激勵計畫 (From IP to IPO, FITI)」橋接學研創業第一哩路後,臺灣「創新創業」才出現重要分水嶺。

2013年左右,「創新創業」被政府納入跨部會的政策方向,臺灣從教育部、國科會、經濟部、衛福部、國發會、金管會再到各縣市政府,各部會串起創業人才培訓課程、促進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各項獎勵創業措施等,讓創新創業氛圍靡漫整個臺灣。

國科會吳政忠主任委員在多次受訪中強調,產業發展是接力賽,從學校產學合作,到開公司,進入種子輪、ABC輪、再到上市上櫃,不管政策或資金都需要一棒接一棒,現在各部會在協助新創公司下,「接棒」的態勢也逐漸成形。

不過,這幾年政府積極透過政策輔導,加速學研單位擁有亮眼研發成果的老師紛紛出來開公司,造就一時新創公司遍地開花的情況。

但臺灣是否過於急著將學術成果商品化?政府在新創公司成立後續的配套措施是否完善?

此次環球生技月刊盤點2016年後成立的新創公司,共計360家公司中,有90家新創公司,是透過政府近年在生技新創重點扶持政策所培育。

其中,又以國科會的「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計畫」(簡稱;價創計畫)培育最多(22家),其次還有國發基金(18家)、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16家)、國科會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15家)、萌芽計畫(7家)等。


國科會吳政忠主任委員表示,產業發展是接力賽,不管政策或資金都需要一棒接一棒,且「接棒」的態勢也延續到協助新創公司上。(圖/本刊資料中心)

⊕ 國科會萌芽計畫

績效» 成立73家新創公司、募資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