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追蹤報導「資金斷鏈」仍是新創心中痛

專家指路:永續基金、Venture Studio、健保沙盒成解方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05-24
吳忠勳認為,選題方面主要還是看「技術好不好」。目前他也在提倡成立矽谷主動管理式創投─「Venture Studio」。(攝影/吳培安)

創新、創意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新創團隊需要的基本特質,有些公司可從0突破到1持續發展,但有些卻做不到。環球生技在追蹤4年多的新創議題中,發現「資金斷鏈」仍是新創公司心中的痛,疫後資本市場再次進入寒冬,臺灣即將從萌芽期茁壯的新創公司又該如何解決?

撰文/彭梓涵


新創(Startup)的誕生,通常是來自一個技術創新點、概念創意點的萌芽,創新、創意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新創團隊需要的基本特質,不過有些公司可從0突破到1持續發展,但有些卻做不到。

事實上「新創公司」的議題,在臺灣不管是生技或非生技,在許多論壇、會議中也討論不下數次,過去環球幾次專題中,包括:2019年Vol. 65 《Bio ASIA Taiwan超級創新國!? 》、2022年Vol. 98《生醫資金斷鏈 新創募資存亡之秋?》也花不少篇幅探討。

此次本刊盤點2016年後成立的生技新創公司,也發現大部分公司都處於0到1的階段,本次我們也採訪眾多領域的專家,包括投資界、研究單位、新創公司,再次檢視與探討臺灣生技新創公司當前面臨的挑戰,若要突破0到1再到100,成為獨角獸又有哪些挑戰尚待解決?專家們也提出可以作為的解方。

問題一:新創公司小多散雜 大多缺乏商化概念與經驗

政府從2013年開始,將創新創業納入跨部會政策方向,歷經十年發展,催生約5百家新創。這些公司的成立,多數是一個創新的技術、或創意的概念,在需達成計畫KPI下,而由教授帶領學生創立,幾乎都沒有市場與創業經驗,也造成新創公司「小多散雜」的局面。

擔任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的吳漢忠表示,中心從2019年成立3年多以來,在推動轉譯研究與新創上,就觀察到研究人員大多缺乏商化的概念與經驗,在選題時也較未能考量市場及臨床需求(Unmet Medical Needs),造成後續開發上的困難。

受價創計畫支持而成立開發市場首見(first-in-class)糖尿病新藥的藥祇醫藥創辦人、中研院農科中心研究員兼草藥科技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楊文欽就表示,像我們學界出來都是有一點「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個性,到市場上才發現不足很多東西。

解方:審慎選題、設立停損點

國內知名創投專家、現為半導體生醫感測晶片開發公司永加利醫學科技(VSense)董事長瞿志豪,也曾對本刊分享,臺灣新創研發實力、技術都十分精良,但選題方面就謂為「痛點」。

他指出,一項藥物或醫材具備許多市場應用面,但究竟挑選哪項來做,就要對每個市場規模、競爭者進行分析,以從中挑選出團隊既有資源、資金、可以掌握通路等,最適合的題目來執行,而最好是在產品開發初期就進行完整規劃。

創立將滿40周年,至今已成為臺灣生技產業價值鏈中不可或缺關鍵角色的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吳忠勳執行長表示,DCB從過去以來技轉案件相當優秀,從百萬級授權、後續也有千萬級、億級的授權案。

今年3月,DCB歷經多年研發新一代具有關鍵三甘露醣(trimannosy)鍵結技術、可搭載2個小分子藥物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就以6.9億臺幣授權金,技轉給新創公司嘉正生技,創下DCB歷來最高授權案件。

吳忠勳認為,選題方面主要還是看「技術好不好」。

不過,楊文欽也表示,不是每家新創公司都這麼幸運,能開發市場上非常獨特的技術或找到獨特的靶點,政府在扶持創新創業的政策上做的非常好,在補助你創業初期的資金後,就認為你應該要努力往下。

「事實上大部分聰明的人,計畫結束如果做不下去就會停止,像我這樣有夢有初衷,自己還砸錢進去,然後做到沒辦法脫身,目標只有成功一條路的新創公司,可能一百間不到兩間,新創公司還是要懂得設立『停損點』。」楊文欽說。

問題二:缺乏早期、長期資金支持

是新創公司友好單位的我們,在走訪各新創與投資人的過程中,也發現一直以來「募資困難」幾乎是每家新創公司心中的痛。其中「缺乏早期的天使投資人」、「無法長期獲得投資」是臺灣募資中最常談到的癥結。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