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講座發表會

每人2,500萬補助 促13項頂尖生技學術研究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19-10-05
攝影/林嘉慶、吳培安
9月11日,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TBF)於臺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辦了年度的講座發表會,由基金會董事長楊泮池院士主持,帶領13位國內頂尖生技學者,分別針對包括癌症、遺傳學、免疫、蛋白質、再生醫學等生物科技領域,發表豐碩的研究成果。

去年(2018)接任基金會第二屆董事長,楊泮池首先在會中致詞表示,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成立以來,為促進國內生技產業研發人才的培育,遴選各領域典範學者,自2014年開始,每年為每位學者提供250萬臺幣供研究使用,為期十年。

楊泮池也期望透過每年舉行的學術發表會,讓社會大眾了解各領域的研究成果,以期各界能持續給予更多資源,一同為強化臺灣自主生技醫療研發競爭力而努力。

本次發表會中,基金會遴選共14位專家到場分享其最新的研究成果,講者包括:基金會董事長楊泮池、臺大生醫電資所李百祺博士、臺大高分子研究所徐善慧博士、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譚澤華博士、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林國儀博士、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吳漢忠博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馬徹博士、臺大醫學院生化分生所詹迺立博士、中央大學生醫工程與工程學系徐沺博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吳宗益博士、臺大醫工系林頌然博士、臺大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謝清河博士、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瑞華博士,以及臺大化學系方俊民博士。

以下整理是各領域專家所發表的研究內容摘要:

Keynote Speech

楊泮池» YAP1基因可望作為肺癌生物標記 精準醫療顯著提升治癒率

楊泮池以「肺癌的精確管理:挑戰和機遇」為題,分享其團隊長期專注研究的肺癌精準醫學治療。

他表示,臺灣肺癌盛行率逐年增加,尤其是非吸菸者與女性得到肺癌的比例,更是逐年攀升,這點除了與華人較易帶有的EGFR基因突變有關外,某種程度上也與PM2.5等空汙的增加有所關連。

楊泮池團隊利用全基因體組「高速定序」技術,發現位於基因 「YAP1」上一個位點的異常,與華人罹患肺癌相關。YAP1基因有異常比無異常的華人,罹患肺腺癌的風險高出5.9倍。

在該研究中,團隊也發現,YAP1的異常具有會遺傳的特性,且帶有這基因位點異常的民眾,也比較容易出現早發(小於60歲)的罹患肺癌。因此未來,YAP1也可用來作為肺癌檢測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之一。

楊泮池指出,雖然肺癌仍是國人癌症死因榜首,然而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以及我國健保給付EGFR+ALK基因檢測和多項標靶藥物等措施後,臺灣肺癌的治癒率已明顯提高。

臺灣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也已找出多項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因此達到預防與早期診斷的目標,已非遙不可及。

生醫工程

李百祺» 以氣化奈米級微滴載體 增強超音波藥物傳遞技術

李百祺團隊研發以微氣泡(Micro Bubble)為載體,藉助超音波傳遞藥物(Sonoporation)的技術,其透過超音波讓搭載奈米金粒子的微氣泡產生形變、在適當的時機破裂並釋放藥物等方式,以增進奈米金傳輸進入腫瘤,並以加熱的方式殺死腫瘤細胞的效果。

研究團隊除了已成功驗證利用微氣泡可提高奈米金進入腫瘤的效果外,實驗室也進而以奈米級微滴(Nanodroplet)作為載體;由於奈米級微滴相較於空心的微氣泡更加穩定,且體積較小,較利於通過血管壁。因此,再加以用超音波與光學方式使這些液滴「氣化」成氣泡後,便可達到比單使用微氣泡更好的效果。

近期,李百祺團隊又進一步用超音波與光學方式操控,使奈米級微滴能在「氣化成氣泡」、「凝結成液滴」兩相之間反覆轉換數百次,因為讓藥物藉此多次循環,藥效也能更加提升。未來,除了奈米金粒子外,也可再結合其他藥物,透過這樣的傳遞方式,讓藥物更集中於腫瘤作用。

徐善慧» 3D列印智慧型高分子材料 抗癌、軟骨修復應用層面廣

徐善慧團隊致力於開發「智慧型高分子材料」,開發利用殼聚醣和聚氨酯(PU)等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常見材料,應用於組織修復、替換和重建等醫學領域。

徐善慧表示,其團隊聚焦開發的「智慧型材料」,是具有生物相容性、可3D列印、可注射、有形狀記憶等特性的高分子材料。

例如:目前團隊所開發出的殼聚醣新型分子,可以滲入胰臟癌腫瘤組織中,進而包覆癌細胞,未來,若結合藥物,便能讓藥物更加集中於癌細胞作用,進而達到加強藥物作用、降低其他組織產生副作用機率的效果。

另外,研究團隊所開法的殼聚醣水膠也具有血管修復效果;徐善慧團隊以3D列印結合PU與明膠合成水膠,並搭載藥物與基質細胞衍生因子SDF-1,便能運用於軟骨修復,幫助受損的軟骨再生。目前,這項技術已在兔子腿骨關節上實驗成功。

未來,徐惠善團隊也將持續開發結合殼聚糖與PU的水膠材料,讓殼聚醣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特點,能結合PU搭建3D空間的優勢,雙雙互補,期望能進一步應用於例如列印器官等再生醫學領域。

免疫學與免疫治療


譚澤華» MAP4K3/GLK路徑作標靶
開發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療法

創立了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的譚澤華,2011年帶領其團隊首度發現了酵素蛋白激酶MAP4K3 (GLK)在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等疾病中的致病關鍵之一,近年,又將該生化路徑的機制解謎得更加完整。
細胞激素IL-17A是造成許多自體免疫發炎的元凶,也是自體免疫疾病治療的熱門標靶之一,但其產生的機制過去仍是未解之謎。而譚澤華團經過七年以上的探索發現,GLK的過度表現會誘發「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