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席捲生醫:策略布局實務與指南」論壇

工研院、賽諾菲、勤業眾信 共建「打造信任為首AI框架」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4-07-24
7月9日,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環球生技主辦的「AI浪潮席捲生醫:策略布局實務與指南」,並於會中發表勤業眾信《透過AI與GenAI實現生命科技產業的轉型價值》最新報告。(攝影/吳培安)

7月9日,由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環球生技主辦的「AI浪潮席捲生醫:策略布局實務與指南」,邀請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賽諾菲(Sanofi)、勤業眾信等多位專家,從產業、策略、法規、實務等面向分享AI在全球生醫產業的發展趨勢,並於綜合討論中從醫院、產業、保險業視角,探討AI智慧醫療的成功關鍵。會中勤業眾信也同步發表《透過AI與GenAI實現生命科技產業的轉型價值》最新報告。

撰文/吳培安、彭梓涵、李林璦


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理事長暨輔仁大學副校長謝邦昌首先表示,AI技術已經迅速發展,廣泛應用於新藥開發、診斷、醫療流程及保險理賠分析等領域,且全球AI生命科學市場規模在2023~2032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將近19.9%,預估AI醫療照護市場到2030年,CAGR更高達37%。

謝邦昌表示,在運算力、記憶體容量、生成式AI(GenAI)等快速進展的助力下,「未來10年是AI發展最重要的10年」,比起技術層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善用軟硬體技術,找出可營運的商業模型。

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指出,勤業眾信與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合作,在2021年8月出版《生醫x人工智慧調查白皮書》,盤點臺灣生醫AI產業現況,以及彙整企業之布局與實務建議。

虞成全表示,經過近三年發展,生醫產業此刻正迎來重要轉捩點,不只國際大藥廠,科技公司、AI新創、醫療院所等都加入了AI智慧醫療生態系,因此,組織如何實現AI數位革命帶來的潛在價值,並有效管理相應的風險顯得格外重要。


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理事長暨輔仁大學副校長謝邦昌表示,未來10年是AI發展最重要的10年。(攝影/李林璦)


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指出,生醫產業此刻正迎來重要轉捩點,組織如何實現AI數位革命的潛在價值、有效管理相應的風險格外重要。(攝影/李林璦)

⊕    張慈映» AI驅動醫療創新    上市後醫師使用意願、持續優化成關鍵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張慈映表示,AI科技是發展「全人照護」的重要驅動力,為智慧醫療開啟應用契機;近年,資訊、生醫、照護領域的新創及大公司攜手合作的案例越來越多,涵蓋領域包括:智慧醫材、智慧醫院、個人化醫療、預防醫學、分散式醫療、精準醫療等六大面向。

生醫與資訊攜手合作案例包括:Butterfly Network與Caption Health透過AI輔助,降低智慧醫材使用門檻;微軟(Microsoft)以197億美元鎖定AI輔助支援臨床決策商機,收購電子病歷大廠Nuance Communications進軍智慧醫院;波士頓科技(Boston Scientific)以上看12億美元收購遠距心臟照護公司Preventice Solutions,獲取個人化的監測診斷與術後解決方案。

以及,Biofourmis運用穿戴裝置及數位生物標記,加上患者治療紀錄分析治療風險;XRHealth與心理健康虛擬實境(VR)平台Amelia Virtual Care合併,打破醫療場域限制、實現分散式醫療;Aetion與資料市集公司Health Verity合作,建立各類病人處置方法與病程變化、重症風險關聯性,加速歸納臨床決策,並獲得大藥廠吉立亞醫藥(Gilead Sciences)合作,評估瑞德西韋在新冠肺炎病人的療效等。

張慈映在演講中,也借鏡兩家數位醫療獨角獸——Babylon及Pear Therapeutics上市後破產的案例,並強調醫療AI取得許可證僅是取得市場入場券,業者仍須提升醫師開立處方的意願,思考AI導入前後的臨床與經濟效益以取得保險給付,最重要的是,上市後的AI模型仍須持續優化、保持準確,方能獲得「信任」以立足市場。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張慈映,表示AI科技是發展「全人照護」的重要驅動力,也是生醫產業發展的契機。(攝影/李林璦)

⊕    蔡德揚»賽諾菲攜手科技大廠    加速藥物開發、改善患者旅程

賽諾菲香港台灣公共事務、企業溝通暨健保事務處長蔡德揚表示,賽諾菲為全球前十大藥廠,提供的產品包括:預防疫苗、治療藥物等,治療領域從心血管、糖尿病、到罕見疾病等都有,覆蓋族群可從小孩到老人。

他指出,賽諾菲為提供穩定的營運與藥物供給和研發,每年都投入許多研發經費,以2023年來說,賽諾菲就投入營業額18%的研發經費,瞄準市場首見的藥物。

但在面對疫情、供應鏈脆化、有限資源與通膨等問題下,全球也更需要漸進式與破壞式的創新,賽諾菲為了提升藥物成功率,減少藥物開發成本,很早就投入AI與數位化。

蔡德揚分享,賽諾菲從疾病機轉、藥物研發、臨床試驗設計、臨床執行與查驗登記等,都希望藉由AI加速其速度、效率,並減少成本、失誤,在每個環節中也都有設立KPI,以達到目標。

他提到,不管從醫藥跨到科技,或從科技跨入醫藥,都有許多競合關係,賽諾菲也以開放的心態與科技業者進行策略合作,包括今年5月,賽諾菲宣布與OpenAI、Formation Bio合作,來加速新藥的發現。

不過,也不只限於新藥的開發,賽諾菲在美國,也將AI應用導入病人的即時監控,給予飲食作息的建議,改善慢性病;在臺灣,賽諾菲也與臺灣公司合作導入糖尿病胰島素劑量調整軟體,目前正在臺灣進行臨床試驗,以比較數位療法與標準照護的病患,其血糖控制結果。

最後他也強調,要達到破壞式的創新,不能瞄準單一市場,賽諾菲也以全球70個據點,運用大家的資源與強項,推動數位醫療的發展。


賽諾菲香港台灣公共事務、企業溝通暨健保事務處長蔡德揚,分享賽諾菲投入AI的轉型加速創新歷程。(攝影/李林璦)

⊕    熊誦梅»全球AI法規逐步成形    妥善運用智財管理法律風險

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熊誦梅分享,歐盟理事會於2024年5月21日正式通過AI法案(EU AI Act, AIA),是全球第一個具法律拘束力的跨行業、跨地域的AI框架,部分規定預計今年即可生效,違反新規將面臨750萬歐元至3,500萬歐元、或其全球年收入1.5%至7%的巨額罰款。

熊誦梅指出,AIA以採取風險導向的監管設計(Risk-Based Approach),將市面上的AI區分為「不可接受風險、高風險、有限風險、最低風險」,分別課予不同的監管義務,像是歐盟MDR要求進行第三方合格評鑑的醫療器材就屬於高風險AI。

熊誦梅分享,美國則是在2023年發布《人工智慧風險管理框架》、《美國安全與值得信賴AI行政命令》兩項規則;日本政府是於2024年6月3日制定國家科技戰略,將在今夏的AI戰略會議中,新設專家會議「AI制度研究會(暫定名)」,針對醫療、自動駕駛、金融等領域進行AI應用的討論;而臺灣在今年5月23日,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宣布將於10月底之前,規劃推出AI基本法草案。

不過,熊誦梅強調,「創新技術發展中,由於對於創新技術的了解尚不足,太早開始監管反而會限制其進步,因此,法律越晚進入越好。」她也提醒,企業須注意在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中,妥善運用智慧財產管理制度以避免法律風險。


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熊誦梅,分享人工智慧法案對生醫數位革新的影響。(攝影/李林璦)

⊕    陳威棋»未來3~5年AI藥物開發成長106%    「信任」仍是GenAI發展關鍵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資深執行副總陳威棋,首先分享Deloitte AI 研究院(Deloitte AI Institute)進行的《人工智慧應用現況:立足當下,謀定位未來》調查。

他指出,約有79%的受訪組織認為,GenAI將在未來不到三年的時間,推動組織重大轉型,但約有25%的受訪組織表示,對Gen AI的治理與風險問題,沒有太大「信心」。

他也分享最新的《2024全球生命科學產業展望》及《2024全球醫療照護產業展望》報告,有75%全球性生醫公司,已將GenAI試圖導入企業中,報告中也分析,目前約有16%的新藥開發導入AI,但未來3~5年,AI藥物開發將成長106%,甚至有66%的消費者認為,GenAI可減少未來看醫師等待時間與降低個人醫療成本。

不過,他也指出在這些利多現象中,推動AI發展,仍因為尚未有穩健的監管機制、偏見風險、黑箱決策、責任歸屬的不確定性,以及大家開始擔憂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AI取代,因此很多人還在思考應投入或保持觀望?

他也建議,要投入GenAI的企業可多參酌各國發布的指引與管理框架,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之道德和治理指南、美國FDA監管人工智慧醫療器材的相關指引、醫療設備開發的優良機器學習規範(GMLP)、人工智慧風險管理– ISO/IEC 42001等,讓公司在導入AI的同時,也能不斷提升AI生命週期。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資深執行副總陳威棋,分享Deloitte AI 研究院的《人工智慧應用現況:立足當下,謀定位未來》調查報告。(攝影/李林璦)

AI成醫護人員短缺、翻轉保險解方⁈  醫療給付、資料取得挑戰仍大

在四位專家演講後,由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醫療照護產業負責人林彥良主持,邀請到北醫人工智慧醫療研究中心執行長李友專、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國泰人壽保險副總經理林佳穎,從醫院、產業、保險業三個角度,探討AI智慧醫療的成功關鍵。

⊕    李友專»盼創造友善AI醫療創新環境    解醫護短缺難題 

針對AI在醫療領域的未來應用,李友專強調,「沒有AI醫療就沒有未來」,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全球醫療費用每年增加10%,美國醫療費用如今也已成長到4.7兆美元,目前最熱門的議題便是醫護人員短缺以及AI應用。

李友專表示,AI可做到降低錯誤、個人化精準醫療、更快以及更早期讓醫療介入,期盼能解決醫護人員短缺的問題,像是臺灣一年看診數高達3.6億次,其中可能有1億次屬於輕症,但若能透過遠距醫療初步解決,就可省下高額的醫療費用。

北醫數位健康新創轉譯產學聯盟(DHTA)也正在加入以色列Sheba醫學中心的ARC (Accelerate、Redesign、Collaborate)創新中心計畫,致力於將醫院的創新轉譯成產品,李友專強調,要讓AI實際幫助生醫領域前,必須要有源源不絕的創新點子,才能轉譯產生產品,期許臺灣能夠營造培育、鼓勵創新的友善環境。

⊕    葉肇元»醫療體系給付、國內醫療資料    取得挑戰仍艱鉅

葉肇元直言,臺灣在不久前的2017年就曾有一波醫療AI熱潮,政府也獎助了許多研究案,有些技術可能確實有解決痛點,但迄今成功落地醫院、讓民眾有機會使用的案例寥寥無幾!其原因出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因素,臺灣絕大多數醫院在沒有健保給付下,也不願意花錢使用醫療AI。

「雖然談到AI醫療大家可以想像到各種應用場景,但醫療體系的給付問題還是沒有獲得解決,落地也很少。雲象科技發展迄今9年多,最後只有大腸鏡AI產品服務成功落地自費健檢市場,因為有人願意付錢,醫院才會願意買,AI醫療業者發展到最後,還是必須面對經濟上的挑戰。」葉肇元說。

而在取得高品質的醫療資料上,葉肇元也表示,過去5年資料取得的法規議題仍在原地打轉,雖然已經有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能夠合法商用,但資料取得所需的等待時間,對於新創的營運依然非常不利,至於個別醫院對資料取得的條約限制也依然非常嚴格,因此,他們也將目光轉向美國開放學術及商用的去識別化資料庫。

⊕    林佳穎»智慧化、自動化!    國泰人壽用AI翻轉保險流程

國泰人壽保險副總經理林佳穎分享,從2018年開始,國泰人壽便運用AI來翻轉1,000多名客服人員、2.5萬名業務、500名核保員工的工作台,提供清楚簡單的工作資訊,提前了解客戶輪廓,提升人機協作體驗。

林佳穎表示,現在,則將AI進階到人機互動,運用在新進員工教育訓練,員工可與AI機器人練習服務客戶;此外,也運用在核保理賠資訊提醒、影像判讀、客戶整體風險評分;接著,在智能化後,下一步便是自動化,國泰有500名IT人員,期許讓保險流程能更省時省力。未來,在金管會6月20日發布「金融業運用人工智慧(AI)指引」下,也將規劃進一步的AI應用。

以國泰人壽發展AI的經驗來看,林佳穎認為,人才與方法是關鍵,國泰正在培養200名集團內的雲種子,讓全體員工進行AI教育,不只是要會使用AI,AI的資料收集、管理與建立也都是關鍵。在「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AI特性下,建構出AI的源頭數據管理更是重要,因此,國泰致力於打造AI環境,期許每位員工都能成為數據公民。

最後,林彥良也總結,生醫領域中的AI發展面臨許多挑戰,其中也包含了隱私法規、資料治理等。

不過,AI在醫療中的應用還是有許多想像空間,他期待生成式AI成為持續演進的趨勢,並在大家共同思考下,讓幼苗持續茁壯,讓AI在未來的生醫照護產業中產生效益。


演講後的綜合座談,由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醫療照護產業負責人林彥良(左一)主持,邀請到北醫人工智慧醫療研究中心執行長李友專(左二)、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右二)、國泰人壽保險副總經理林佳穎(右一),探討AI智慧醫療的成功關鍵。(攝影/李林璦)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