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逾2萬人 論壇近150場

BIO2024熱議 智慧醫療、細胞與基因療法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4-07-2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在近年生成式AI崛起下,再次讓數位醫療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BIO論壇邀請各大專家分享AI應用在臨床實驗驗證上的見解。圖左起為英科智能創辦人Alex Zhavoronkov、Envisagenics創辦人Martin Akerman、嬌生(J&J)數據科學與外部創新總監Michael Bemben、AAIH副主席Stacie Calad Thomson、AZ腫瘤學部門數據科學和人工智慧負責人Etai Jacob。(攝影/羅翊方)

2024北美生技展(BIO2024)盛大展開,以「Time for Science to Shine」為主題,宣示著許多前瞻科技已經逐步從前期研發走到落地。臺灣此次特別從上千項論壇提案中脫穎而出,首次在BIO大展負責籌畫2場論壇,跟隨著大會與全球生物技術從業者關注的焦點議題,針對人工智慧(AI)與數位健康、細胞與基因療法兩大熱門議題來進行探討。

撰文/李林璦、彭梓涵


由美國生物科技創新組織(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BIO)舉辦,全球規模最大、具專業度和影響力的生技醫藥產業年度盛事——2024北美生技展(BIO2024),於美國時間6月3日至6日在生技產業重要聚落聖地牙哥熱烈展開。

而臺灣從上千項論壇提案中脫穎而出,首次在BIO大展負責籌畫2場論壇,便針對人工智慧(AI)與數位健康以及細胞與基因療法兩大熱門議題來進行探討。

AI熱襲捲全球! 專家解析藥物發現到患者照護

 ⊕    AI精準加速藥物開發、臨床試驗

在近年生成式AI崛起下,再次讓數位醫療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BIO的論壇也安排從AI在藥物開發、臨床試驗、診斷到患者照護的應用,邀請到多位專家進行討論。

像是在「人工智慧的關鍵考驗:藥物發現中的實驗驗證」的圓桌討論中,就帶來對AI應用在藥物發現和臨床實驗驗證上的見解。

英科智能(Insilico Medicine Inc. )創辦人Alex Zhavoronkov表示,透過AI快速開發藥物,再透過實驗驗證藥物療效,採取「快捨快敗」的模式,能大幅加速藥物開發的成功率。

而針對如何提高臨床試驗的效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局長Robert Califf也指出,目前數位健康的資訊越來越多,包含患者居家就可收集到的數據,不僅有望幫助臨床試驗有更清晰的結果,也有望在較低成本下,增加參與臨床試驗的人數。

Alliance for AI in Healthcare (AAIH)副主席Stacie Calad Thomson表示,90%的臨床試驗失敗,多數會被認為是藥物缺乏療效,實際上是我們不夠理解生物學,選擇了錯誤的靶點、錯誤的病人,透過建立AI預測反饋的迴圈,能夠納入多模態(Multimodal)數據以及多體學(Multiomics)數據,讓臨床試驗成功率增加。

不過,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腫瘤學部門數據科學和人工智慧負責人Etai Jacob也提醒,人工智慧有時候是一個黑盒子,在藥廠中,十分重視讓合作夥伴參與和驗證過程,以吸取多部門或是外部參與者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    數位轉型     促醫療保健成長、建患者中心生態系

臺灣也在AI與數位健康議題中主辦一場論壇,由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Peter Kurz)主持,邀請到梅約診所(Mayo Clinic)探索綠洲(Discovery Oasis)中心醫療總監暨心臟科醫師Steven Lester、KPMG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人蘇嘉瑞、慧康生活科技(Health2Sync)執行長鄧居義(Ed Deng)、宏碁智醫經理蕭鈺靜、捷絡生技執行長林彥穎,共同分享在亞洲,該如何運用數位應用程式(App)來推動以患者為中心的數位醫療。

谷月涵表示,數位健康是運用數據串接不同應用程式的總體生態系,不論是應用於精準醫療、預防醫學、協助藥物開發、改善患者照護與預後,都將成為由數據驅動的醫療新革命。

Steven Lester首先呼籲,數位醫療首重早期健康促進,他與大家分享梅奧診所創辦的探索綠洲中心,該中心串聯梅奧診所園區和亞歷桑納州大學、健康未來中心,以及周邊研究設施,一方面吸引新創公司加入,一方面也讓更多活力、創造力、創新性注入新創公司。

他表示,比起透過健保或商保的方式來補助治療項目,他認為,從早期的健康促進和管理患者的慢性病更為重要。就像抽菸的人他們都知道吸菸不好,但能讓他們實際戒菸更至關重要。

蘇嘉瑞指出,在KPMG發布的《2024年全球醫療照護與生技投資前景》調查報告中,投資市場從去年開始面臨眾多不確定性,有61%專家預測2024年的交易量會高於2023年,但是生技醫藥業的投資併購下降回到新冠肺炎(COVID-19)前的狀況,大型醫療保健公司透過併購擴大規模,小型生技公司則朝向尋找合作夥伴,以解決險峻的財務危機。

蘇嘉瑞也提到,數位轉型可為醫療保健業帶來10%以上的成長,KPMG從多項數位健康交易中分析出醫療保健數位轉型的三大利基,包含改善管理與流程、遠距醫療、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ML)等。

他表示,根據KPMG調查與分析,將遠距醫療、臨床檢測以及穿戴式裝置應用在預防醫學上,將成為未來三年最有前途的領域。因此,為以患者為中心的真實世界數據賦能,將是形成數位健康生態系的關鍵。

鄧居義分享,其開發的糖尿病管理App智抗糖已有130萬人註冊使用,透過真實世界證據(RWE)驗證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HbA1c)、血糖值,並且可以鏈結80種以上的血糖相關感測器與檢測裝置。

鄧居義表示,在過去兩年中,Health2Sync已經在臺灣參與衛福部推動的糖尿病照護遠距計畫方案。此外,也與大藥廠賽諾菲(Sanofi)合作,推出數位胰島素管理解決方案;並與日本、新加坡健康促進局(HPB)和亞培(Abbott)合作啟動糖尿病前期計劃,進行糖尿病患者監測與衛教。

鄧居義指出,現今有了AI的技術加持,相信在未來三到五年內,以患者為中心的數位化健康管理平台將實現。

蕭鈺靜分享,宏碁智醫針對不斷攀升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開發AI篩查系統,並強調,「AI產品面對挑戰,累積實證是一大關鍵。」

蕭鈺靜表示,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AI篩查系統已取得臺灣TFDA、東南亞多國上市許可證。目前,宏碁智醫也正在開發AI骨質密度異常篩檢軟體,並於多個臨床中心進行驗證,希望為病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她表示,人工智慧已經是當今的流行語,但也因為產品較新,醫事人員起初也有所排斥,以她的經驗觀察,通常產品在累積更多數據證明產品確實有效後,醫療院所也會開始接受創新的數位產品。

林彥穎則介紹捷絡開發的高靈敏度ACE-3D病理診斷服務,該產品打破傳統2D玻片染色判讀的極限,讓組織透明進行3D成像,以發現更多細胞細微的變化。為了讓3D組織易於成像,捷絡也另外開發伴隨數位診斷工具MetaLite,此軟體除了分析3D影像也可分析2D影像,該產品已獲得臺灣TFDA許可,FDA正在進行審查階段。

林彥穎表示,其產品的特殊性在於透過獨有技術讓組織變透明,其可改變光學性質,讓光源可穿透組織,以提高解析度提高,捷絡目標不只是希望改善病理學家的病理診斷方式,也期望提升病理分析,為患找到有利的治療方案。

他表示,捷絡生技與Mayo Clinic和Roche Diagnostics合作夥伴,正共同推動臺美智慧病理新商機。







建構數位健康生態系將成為由數據驅動的醫療新革命,臺灣也在AI與數位健康議題中主辦論壇,探討該如何運用數位應用程式(App)推動以患者為中心的數位醫療。(攝影/羅翊方)

CGT年均成長率15.9%! 盤點臺、日再生法規、臨床成功關鍵

除了AI與數位醫療十分熱門外,細胞與基因療法更是在近5年隨著幾項療法獲批准,而成為資金與各大企業追逐的領域,臺灣也在2024年6月4日完成三讀通過再生醫療雙法,包含「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再次掀起再生醫療熱潮。

在BIO大展中,台灣生物產業協會秘書長林治華以細胞與基因治療法規為焦點主持論壇,邀請到臺灣衛福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日本醫藥品醫療機器綜合機構(PMDA)細胞和組織產品辦公室審查主任丸山良亮(Yoshiaki Maruyama)分享臺日最新法規政策及展望,同時也邀請台灣安美睿(Amarex Taiwan)營運長何佳樺分享加速細胞與基因療法(CGT)臨床試驗的關鍵,以及著名跨國健康產業智庫Crowell & Moring International (CMI)顧問公司的全球生命科學主席Joseph Damond剖析CGT的國際產業趨勢與待解挑戰。

「細胞/基因治療因為具有再生與修復的能力,在治療某些疾病上具有巨大潛力,但細胞治療有別於傳統小分子和生物藥,其是透過活體細胞來發揮藥物機制,在開發上會涉及醫師、藥廠、法規與製造環境,是相當具挑戰的療法,也因此各國法規單位都在不斷優化管制模式。」林治華指出。

劉越萍首先指出,「臺灣要發展再生醫學,除了加速創新技術開發、確保治療及研究品質外,還需透過患者治療後追蹤,縮小產業內資訊差距,同時刺激患者需求,促進整體產業活絡成長。」

她指出,臺灣自2017年起陸續發布再生醫療相關法案,包括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2018年發布特管辦法開放六大項細胞治療、2022年訂定再生醫療草案、2024年正式通過再生醫療雙法。

她也強調,特管辦法的推動最早是來自病友發起的聯署,截至2023年12月31日,特管辦法總收案人次共有1,398人,其中1,138名接受自體免疫細胞之腫瘤治療。

在最新公布的成效報告中,共有538名患者完成治療、101人未完成全套療程、272人未接受治療。依據目前完成追蹤、可分析的數據來看,癌症患者在接受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後能夠延長存活將近1年。

她表示,衛福部在2023年送出再生醫療雙法草案中,保留特管辦法中醫療機構品質管理的部分,更強化再生醫療生技醫藥公司細胞製備場所的管理作為,期望不僅能促進產業發展,也能給予患者更安全的治療。

接著,丸山良亮分享,目前日本再生醫學技術與產品是透過雙法來監管,其一是《再生醫療安全確保法(Safety Act)》,主要是針對使用加工細胞的醫療技術,因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確定,屬於學術研究或醫療保健或臨床研究目的產品進行規範。第二則是《藥機法(PMD Act)》,會針對由再生/細胞治療生產和銷售,具有商業目的產品進行規範。

丸山良亮指出,在《再生醫療安全確保法》規範下,日本對再生醫學技術根據風險高低、分類成第一、第二、第三級,並給予不同的監管措施。他表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在醫療保健上依風險,第一級(風險最高)共有7件申請、第二級(中度風險) 1,571件、第三級(低度風險) 3,898件;在臨床研究上,第一級則有16件、第二級43件、第三級42件。目前,日本也將規劃把體內基因治療納入《再生醫療安全確保法》。

若是《藥品和醫療器材法》,則從2014年開始,已累積約240例案件,PMDA審查通過的細胞/基因治療產品目前約20件,細胞治療最多、其次是體外基因治療,最後是體內基因治療。

他也表示,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推行「有條件批准」(Conditional Approval),尤其是美國,日本也在治療方式有限情況下,透過有條件批准方式,讓患者提早接受療法,同時也進行上市後的療效及安全性追蹤。

Joseph Damond則指出,全球CGT臨床試驗在過去5年,已啟動3,285項,自2010年以來,CGT臨床試驗數量年增長率已達20~25%,市場估值將從2023年115.7億美元,至2032年成長到409.8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為15.09%。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份額最大的國家仍為美國,營收占比為48.3%,第二為亞太地區,占比21.1%。而近10年,亞太地區的臨床試驗數量中,中國的臨床試驗數量已從占比14%,成長到42%,是全亞太區成長最多。

他也點出目前CGT臨床試驗最熱門的前三大領域分別為:血癌、實體腫瘤、自體免疫疾病。不過即便CGT已成熱門領域,但他表示,仍有幾項關鍵因素尚待突破,包括監管法規、基因改造引起的道德風險、治療費用高居不下,以及CGT產品涉及複雜的生物材料,難以申請專利,與基礎設施與物流較難在世界各地佈建等。

何佳樺則進一步分析如何透過創新方法設計一個成功的基因與細胞療法臨床試驗。她指出,從細胞與基因療法的機構設址與研究領域統計來看,可以發現美國是開發細胞與基因療法最多的地區,有趣的是,美國比較多人開發基因療法,而亞太地區則較專注於細胞療法。

何佳樺表示,臨床試驗最重要的關鍵考量是安全性,在基因療法中,需考量是否影響受贈者的基因體、造成無法控制的生物反應與免疫反應、或是對基因療法載體產生免疫反應;在細胞治療中,則注重細胞是否會分化成非原先預定的細胞類型、細胞遷移至非目標位置、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等等,「應該將所有風險都在早期納入臨床試驗的設計規劃中!」她強調。

何佳樺指出,很多再生療法都是用於治療罕見疾病,因此患者數量少,這樣的樣本數難以適用於傳統的臨床試驗臂(Clinical Trial Arm)設計,可透過在隨機分組的階段,指定患者基因型或使用共變異數(Covariance)分析,並可搭配虛擬患者追蹤可以對小規模的患者族群進行長期追蹤。

「創新的細胞與基因療法臨床試驗設計有三大關鍵,包含數位化轉型、了解各國法規差異以及重視創新再生療法的新穎性和風險平衡,建議早期就與監管單位接觸或尋找經驗豐富的合作夥伴,以加速再生療法的臨床進展。」何佳樺強調。






細胞與基因療法在近5年隨著幾項療法獲批准,成為資金與各大企業追逐的領域,在BIO大展中,台灣生物產業協會秘書長林治華以細胞與基因治療法規為焦點主持論壇,剖析CGT的國際產業趨勢與待解挑戰。(攝影/羅翊方)

FDA推START、曲速行動計畫 加速罕病研究!

此外,大會每年都會討論的精準醫療、癌症創新療法、法規、孤兒藥與罕見疾病、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等,依舊是BIO大會焦點。

FDA生物製劑評估與研究中心(CBER)主任Peter Marks以及藥品評估暨研究中心(CDER)主任Patrizia Cavazzoni也在BIO大會上,以視訊方式,與BIO總裁暨執行長John F. Crowley分享,FDA加速罕見疾病的各項計劃,包含罕見疾病治療臨床試驗支持計畫(START)、曲速行動計畫(Operation Warp Speed)。

Peter Marks指出,CBER和CDER在2023年9月啟動START計畫,希望加速罕見疾病療法的開發,計劃中有多個策略,包含推動真實世界證據(RWE)計劃、複雜創新試驗設計(CID)、建構跨領域的轉譯科學團隊(TST)、推出罕見疾病療效指標推展計畫(RDEA)。

START計畫目前選入7家公司與產品,包含Larimar Therapeutics治療弗里德希式共濟失調(Friedreich's ataxia)的新型蛋白質替代療法nomlabofusp、Calico Life Sciences治療腦白質消失症的ABBV-CLS-7262、Denali Therapeutics的第三型黏多醣症酵素替代療法、Grace Science針對 NGLY1缺乏症的基因療法GS-100、莫德納(Moderna)的甲基丙二酸血症(MMA)mRNA療法mRNA 3705、Myrtelle治療卡那凡氏症(Canavan disease)的基因療法rAAV-Olig001-ASPA、Neurogene研發用於治療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的發育基因療法NGN-401。

參加START計畫的公司,能與FDA人員定期溝通,討論臨床試驗設計、對照組選擇、患者群體選擇等產品開發中的問題,此外,被選中的公司還能獲得關於如何使用非臨床數據支持藥物及產品描述的指導。

另外,曲速行動計畫於2020年提出,先前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加速業者開發相關診斷與療法。Cavazzoni強調,將把在疫情中學到的經驗,沿用到罕見疾病療法上,目標希望為沒有其他治療選擇的患者,帶來有希望的罕見疾病藥物。


《臺灣生技論壇》擁抱生成式AI、打造新一代細胞與基因治療

在BIO2024前夕,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也聚焦細胞與基因治療、以及人工智慧兩大領域,以「Naviga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recision Medicine」(引領下一代精準醫學)為主題,籌畫了臺灣生技論壇(Taiwan Biotech Forum),特別邀請到美國知名癌症治療中心──希望之城(City of Hope)的細胞與基因治療業務副總Taby Ahsan、全球基因定序儀器龍頭大廠Illumina領導人工智慧實驗室(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的副總Kyle Kai-How Farh、臺北醫學大學榮譽校長閻雲、顧德諮詢公司總經理顧曼芹等專家。

DCB董事長涂醒哲致詞表示,DCB在US BIO展會前夕舉行Taiwan Biotech Forum,期望能促進前瞻生物技術的研發與實質合作。每年DCB都會帶領臺灣生技公司、新創參與國際展會,協助臺灣公司與國際廠商牽線搭橋,鏈結全球生醫產業價值鏈!

⊕    Taby Ahsan »希望之城從醫界出發    打造新一代細胞與基因治療製造服務

首先,由先前曾經擔任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細胞、組織和基因治療諮詢委員會(CTGTAC)的主席,現任希望之城細胞與基因治療業務副總Taby Ahsan詳細分享,希望之城針對細胞與基因療法生產製造的規劃與願景。

她指出,目前希望之城有兩座細胞治療和病毒載體GMP生產廠,有超過120項通過IND產品正在進行中,服務從臨床前開發到GMP製程、FDA監管、臨床一/二期試驗、甚至臨床關聯性試驗也均無所不包。

 「希望之城的GMP設施並不是傳統的學術界生產設施,一般學術界裡,GMP設施通常僅提供給內部研究使用,而CDMO公司則專注於服務生技公司,目標以營利為主,但是希望之城的GMP設施則希望在基礎科學和臨床試驗之間取得平衡,成為產業生態系的一部分,這也是相當罕見的經營策略模型。」她強調。

Taby Ahsan表示,希望之城將持續優化細胞治療平台,並讓更多人能利用這些數據,就能加速進入臨床的時程、造福患者,也讓希望之城成為推動創新技術平台發展的領導者。


希望之城細胞與基因治療業務副總Taby Ahsan分享,希望之城的GMP設施則希望在基礎科學和臨床試驗之間取得平衡,成為產業生態系的一部分。(攝影/羅翊方)

⊕    Kyle Farh » Illumina創「自然選擇」演算法! 助精準醫學發展

Kyle Kai-How Farh是一位跨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他在2015年加入Illumina人工智慧部門,領導一個由40位科學家組成的小組。Farh指出,人類在解析遺傳變異的影響仍是初級階段,在7000萬個蛋白質編碼變異(Protein Coding Variants)之中,目前已知造成功能變異的只有0.1%,因此他與團隊目標是在5年內破解人類基因體中變異的影響。

他與團隊開發一種與ChatGPT架構類似的深度學習語言演算法——PrimateAI-3D,該工具是從公共資料庫 ClinVar 的基因變異進行深度學習,團隊又使用233種靈長類動物、總計超過800隻個體的定序數據進一步來訓練演算法。

Farh指出,靈長類動物持續平行演化,導致部分疾病的突變已被天擇,因此加入人類「遠親」——獼猴和猩猩等,可讓神經網路學習從基因中找到屬於良性變異的位置,並從自然淘汰過程中,判斷哪些區域的突變可能是致病的,他也把此多基因風險評估(PRS)工具稱為「自然選擇 (Natural Selection)」的新演算法。

Farh也表示,PrimateAI-3D除了準確分辨基因體的變異,也有助於提高藥物開發和臨床試驗的成功率。他們也透過PrimateAI-3D與遺傳學,來了解造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異常累積的途徑,提供藥廠開發關鍵生物標記的標靶療法,他也表示,事實上,已有多數藥廠對此變異進行藥物開發。

最後他也表示,精準醫學時代來臨,如何推動群體基因體定序,最終還是有賴人工智慧的技術協助。


Illumina人工智慧實驗室副總Kyle Kai-How Farh表示,精準醫學時代來臨,如何推動群體基因體定序,需有賴人工智慧的技術協助。(攝影/羅翊方)

⊕    ICT與生醫小國大戰略! 團隊戰加速療法落地

DCB副執行長李財坤強調,臺灣以身為科技島和有完善的醫療系統而聞名,擁有優異的ICT與醫療人才,兩相結合能讓臺灣的生技醫療產業蓬勃發展,但是,他也提出,臺灣一直以來市場較小,資源不足造成生技發展速度慢的問題,期盼專家能提出各種策略,加速製藥行業發展。

顧曼芹表示,臺灣資源確實有限,但是像來自丹麥小國的諾和諾德(Novo Nordisk)不只開發GLP-1關鍵藥物,還衍生更多迭代的產品,她建議,找到生物標記(Biomarker),只有對病人的亞群分層,才能精準、高效、用更少的資源走向終點,此外,臺灣應團結起來,甚至從政府都要堅持、持續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創新。

閻雲則指出,臺灣的確十分擅長研發,並且擁有努力與勤勞的人格特質,都讓臺灣超越許多國家,臺灣雖然小且缺乏市場,但也不需妄自菲薄而限制自己的發展,大家一起攜手合作打團隊戰將成為小國發展的戰略。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