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微菌聯盟產學研技術研討會」

人體微生物掀起的下一波醫學革命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19-06-04
攝影/林嘉慶
隨著微生物領域的大數據應用時代來臨,國際間微菌相的研究越來越踴躍,專家學者們爭相挖掘微菌與健康的秘密,微菌研究可說是當前醫療產業最具潛力的新領域。

5月4日,由台灣微菌聯盟、臺北榮民總醫院、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主辦,日本微菌聯盟(Japan Microbiome Consortium, JMBC)、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社團法人台灣小腸醫學會、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協辦的「台灣微菌聯盟產學研技術研討會」,邀請臺、日、澳洲、香港專家學者一同探討各國微菌與疾病關聯的研究與治療。

研討會分上下半場舉行,除了邀請各領域微菌應用專家學者分享經驗,會中也舉行午餐座談會,邀請臺灣業者分享分子生物實驗技術與微菌分析服務。

研討會首先由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高壽延致詞,他表示微生物的應用越來越廣,也有諸多研究證實微生物與疾病發生的關係,使我們對微生物有新的見解,微生物群的多樣性應用不僅在臺灣,在亞洲也掀起熱潮。去年9月臺灣特管法開放通過微菌叢植入術,臺北榮總也建立全臺第一個微菌庫,期望能協助更多病人進行微菌叢植入療法,高壽延也期望未來學術單位與企業能合作發展更多的微生物應用。

《Gut》主編:微生物群可謂新興醫學革命

研討會第一位講者Prof. Emad El-Omar是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教授、也是胃腸與肝臟疾病研究的科學期刊《Gut》主編,他首先分享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的關係,他表示人體是數萬億種微生物的家園,這些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等、寄生蟲等,微生物與人體類的細胞之間的整合,影響人體健康,因此當菌叢不良(Dysbiosis)發生時會使得微生物與體內的動態平衡破壞因此造成疾病產生。

El-Omar也分享近期菌叢不良造成的疾病研究,包括癌症及其治療、妊娠、代謝心臟病和慢性腎病,El-Omar也討論利用益生菌、益生元和糞便微生物群移植等方法來治療疾病,他表示,微生物群是新的醫學革命,科學家們應接受這種革命,做最好的科學研究與臨床試驗,以充分發揮其潛力。

香港微生物應用起步晚 盼與國際合作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梁偉強分享幽門螺旋桿菌(HP)與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病因學關係,梁偉強在研究中發現HP的感染會減少胃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可透過根除HP來恢復,另外他也發現胃癌患者胃中的微生物菌相與正常人不同,胃癌細胞在不同階段微生物變化也存在矛盾,因此還需要更多患者來分類胃微生物菌相。

梁偉強也表示,目前香港在微生物應用發展上比較晚,還是以研究為主,例如發炎性腸疾病(IBD)、困難梭狀桿菌(CD)感染研究等;目前香港也與臺灣面臨相同問題,例如,微生物研發與產業鏈結的不多,以及供體監測所費不貲問題,未來香港可能會與亞洲其他國家合作,發展更多的微生物應用。

2019將成臺灣進入微菌叢植入治療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