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物科技之父」盧毓琳:香港,是兩岸三地生技資源整合最好的合作夥伴!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18-11-15
香港生物科技協會名譽建會主席盧毓琳教授。

盧毓琳被稱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早年曾任美商珀金埃爾默(PerkinElmer)的亞太區總裁,曾獲得2008年「世界傑出華人獎」及2007年中華「十大財智人物」稱號。早於1990年代開始出任香港政府公職,曾任工業署的生物科技聯會主席,領導香港生技業,更提攜不少香港知名企業和科學家,因此,業界都尊稱他為「師傅」。

已近70歲的盧毓琳,現在不僅是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極具凝聚力,被譽為像一把大傘的他,在去年又成立了「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在香港大啟創新科技之際,期望從產業價值鏈上,以自身的經驗及兩岸三地的人脈繼續貢獻業界。

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IPO新政,開放未盈利生技公司上市,讓香港一時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熱門焦點。本刊特別專訪了盧毓琳,請他談談香港生技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採訪整理/王柏豪


當香港開啟生物新經濟,並帶來一波新進展時,當然也面臨發展上的一些挑戰和問題,而這些問題也都會連動兩岸三地的發展。

之前,香港或許沒有想過這個些問題,事實上,中國可能也沒有主張。在香港回歸後一國兩制下,中國也盡量不管香港,所以,也就沒有想出主張。

但是,香港一定要跳脫它過去的發展,中國、臺灣也一樣,要找出Next Level (下一階段)的出路,大家都要跳出框架,才會有很好的出路。

目前又看到了哪些出路呢?首先,是一帶一路。這是一個國家型戰略,中國把供給面往外出輸出,從戰術上思維,這像是中國的殖民地政策。例如,我去了非洲考察,看到非洲從港口、貨櫃到主要的基礎建設,幾乎都是中國在協助。從這點戰略上思考,那麼香港位置又能扮演甚麼角色,香港才有機會呢?

「企業管治(Corporate Governance)」系統讓香港接軌國際

過去30年,香港對中國其實是有相當貢獻的。因為香港面向國際,引進了技術人才、基金,不僅進行了整合,更重要的是在國際上建立了Integrity (誠信)。

香港過去建立起來的,是一套「企業管治(Corporate Governance)」精神的系統和制度,這個Credibility (公信力) 是香港的Core Value (核心價值)。

不論你是多厲害的科技還是投資,到香港來都要遵守香港的「遊戲規則」,一視同仁、公平公正、不走後門,一切按程序來,先做好一連串工作,沒有例外。而這些有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正是香港可以與國際體系接軌的原因。

但是,現在中國發展起來後,似乎認為不需要香港了。基本上,近十年來,香港可以說甚麼機會都沒有。

而這些年,無論是談一帶一路,還是最近的大灣區發展機遇,或是政策上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