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轎 人抬人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8-09-28

這大半個月來,我對岸跑了二次會議。

一次是專注於中國基因產業的策略夥伴深圳基因慧舉辦的「大灣區生命健康創新論壇」,他們並在會中發布了中國基因產業的年中報告。因為當時公私兩忙,我直到會議當天清晨才出發經香港到達。

他們團隊非常積極努力,互動以來,看到他們的成長與辛苦,充分體會到媒體對推動產業的價值與必要,即使是非常高度勞力加腦力密集的血汗產業,卻依舊充滿熱忱,付出努力,我很簡單的念頭,就是無論如何要去幫夥伴們加油打氣……

中國基因產業發展迅速,會場也遇到幾位原來任職於基因龍頭企業的高管朋友,他們因為都有自己的理想,於是自行募資創了業。只要有點實力,能說得出願景,中國創業募資比臺灣似乎容易一些。朋友告訴我,因為市場太大,技術夠不夠first in class不重要,而是商業模式是不是很快可以進入市場更重要。

最近一次是蘇州的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本刊正式取得大會媒體邀請函。這場由中國藥促會主辦的年度大會,也是兩岸三地生醫協會大聯盟於中國的會議,臺灣代表生策會、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都組了團前往,並召開兩岸三地工作會議,讓盛大的大會之外,還有兩岸三地一家親的熱鬧會外會。

香港的前輩告訴我,去年香港團員20人左右,今年多達50餘人參加。我看到香港團員們各有會議之外,多結夥行動、溫馨而團結,第一天到達,港協也凝聚大家共同晚餐。

此後,兩岸三地協會聯盟二天的晚宴,兩岸三地代表們觥籌交錯,香港前輩們很活潑周到,後來得知,原來兩晚都是香港前輩們二話不說地掏自己的腰包買了單。

我在大會各處也遇見了臺灣來的業者,一問之下他們是自己報名前來的,不甚清楚原來臺灣有代表團,大家有各自的目的與行動,相遇、相約、相談雖然都有不期而遇的驚喜,但總覺得在大會人海中,「臺灣」顯得更滄海一粟了。

也許是因為港交所推出允許未盈利生科股上市新政,推動了25年來上市制度最大變革,一時攫住世界資本市場眼光,生物科技業一片叫好,包括臺灣許多生技興櫃股也蠢蠢欲動。

香港挾過去建立的自由金融及資本市場,一下子鏈結到需要大量資本的生技新藥產業,生物醫藥儼然也成了香港「新經濟」一個強力的著力點,這自然也會推升產業彼此共榮的氛圍。

不過,一位香港前輩不這樣認為,他私下跟我說得頗為直接,他說去年是兩岸四地,今年兩岸三地……。他認為領導單位對待組織成員的方法,以及對大家(即兩岸三地大聯盟)共同投入的重視程度有很大關係,「臺灣產業看來不是很團結……。」

他說,「花花轎嘛就是人抬人,現在大灣區(深廣粵)政策下來後,香港就是出口,未來,臺灣的門戶機會可能就會更小了,所以,你是要融入?還是自我隔離? 臺灣單位是不是都太怕『政治』了!」

對於大環境問題我無法提太多意見,但是對「花花轎、人抬人」我很有感觸。

人情世故、禮尚往來,都是花花轎人抬人。希望別人抬你,就也要能抬別人。用在產業和組織上,某種程度也代表了一個產業和組織整合的文化水平。

因為一直專注在生醫產業,其他產業我不甚了解,但在生技產業裡,越來越發現實況其實是相反的,組織之間不是花花轎人抬人,而是彼此越來越疏離,或許因為臺灣資源有限,大家必須競爭,各自立場也越來越明顯,最後只好在產業領土上爭取拉鋸企業成員……

作為產業的媒體,正因為是公共服務的平台,我們跟各方業者都能保持友好往來,因此,很多業者跟我們都像朋友一般,也偶爾會跟我們發發牢騷或分享見聞。

一位頗知名的新藥業者苦笑,「我們放眼的是國際合作,臺灣企業也就這麼多,但大家都來拉我們要『付錢』陪他們『在地』玩,難道大家都不想辦法整合一點嗎?」

最近,還有一個可能積累了許多無奈的公務體系朋友,「臺灣政府資源也很有限啦,爭得簡直是臺灣生技業的XX幫…,」那一次聊天中的爆走形容,讓許多人面面相覷但拼命點頭。不過,在場一位業者的冷水馬上讓大家更加寒顫,「人家老闆爽就好,誰理你的正當、正義。」

中國朋友一直認為臺灣是中華傳統好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從人文風土看,普遍親切的人民讓臺灣稱得上是文明的一塊土地。只是,產業經濟是現實而殘酷的,商場競爭也從來如戰場,不管智取巧奪還是蠻力武功,「贏」往往也是世俗眼中最終的KPI,所以很多時候,大家就算是對過程中許多不文明的手段無法認同,多半只能噤聲不語,或放放馬後炮。

相較臺灣,香港生醫產業發展的先天條件恐怕尤為不足,但這次在蘇州看到香港代表團們花花轎人抬人,尤為凸顯了香港開放生醫產業後的欣欣向榮,儘管是否能真正花團錦簇,也仍有待觀察。

但總比我大會中所見,臺灣業者朋友形單影隻好吧,白天各自奔波,到了傍晚來訊:「晚上沒有活動,要不要一起吃飯? 」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