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吹亂17位董座、43位總座

臺股生醫董總大風吹!吹甚麼?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8-09-28
撰文/卓蘭、許敏

本刊於前期「透視生醫大股東籌碼動向」專題進行資料研究時,也同時發現近年來生技股董事長、總經理變動比率偏高,截至2018年8月,若以類股族群家數124家計,高層人事地震比率約15%。若拉長三年觀察(自2016年起計),三年來高層人事變動幅度近達五成。

身為一家上市櫃公司最高掌舵者,無論是董事長或總經理,若頻繁地「走馬換將」究竟是好事?還是災難?

對於一家上市櫃公司來說,作為公司替經營方向和戰略布局做擘劃的董事長與總經理等最高階經營團隊,任職的時間長短攸關公司營運良窳,穩定的管理階層可為企業提供長久且持續性的決策,有助實現企業長期性的成長與獲利目標。

這對投入時間相較需要更長的生技製藥產業而言,若從投資角度分析,穩定的高階經營團隊,通常也是專業機構投資法人選股的投資評價指標之一。

穩定管理階層可實現永續成長 法人投資評價加分

依國內公司法規定,上市櫃公司的董事任期三年一任,連選得連任,而董事長係由董事會推選,亦推選得連任。

依產業過去經驗顯示,臺股上市櫃公司多為家族企業,通常董事長就是集團家族的大家長,總經理則是經董事會同意後委任,一般而言,總座人選若非安排家族子弟兵接班,就會委任專業經理人擔綱。再從上述脈絡觀察,當董事長任期屆滿,即使董監全面改選,也都會順利持續連任,至於總經理人選,若無「意外」,董事會也會繼續同意聘任。

臺灣學名藥業一般也多遵循此一軌跡,因此董座、總經理變動一般也不大。但新興的生技新藥類股,企業走向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走向資本證券資本市場路上,公司體質需經歷重大的蛻變期。

IPO前公司內部管理多以人治、方便性及口頭作業為大宗,主管機關也多為經濟部,但公司IPO後受上市/櫃審查準則規範,監管單位多了證券相關主管機關,其公司管理制度設計需達成營運之效果及效率(包括獲利、績效及保障資產安全等目標)、報導具可靠性、及時性、透明性及符合相關規範(包括財務及非財務報導)。

偏重正確資訊公開透明的監管 經營權異動成為茶餘飯後話題

去年10月,櫃買中心董事長陳永誠在一場「生技公司進入資本市場之機會與挑戰說明會」時強調,生技產業上櫃後要讓投資人買單,櫃買中心只有三個要求:第一、大股東要有堅定承諾,不可以一掛牌就要賣股票;第二、研發團隊要有高度競爭能力,智財權至少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三、財務業務要高度透明,在公眾市場發行籌資,必須要有透明度。

可以這麼說,在歷經基亞、浩鼎事件後,臺灣資本市場及監管單位的態度,相對於公司的董座、總經理的異動,更偏重於一家公司的財務穩健及真實資訊的公開透明,以防弊因為資訊的落差造成資本市場的不當炒作和波動。

這從許多生技公司往往被媒體報導營收財測後,趕緊到資訊觀測站發澄清資訊可見一般。

對公司董座、總經理的異動,則多半流為市場間對該公司經營權角力戲碼的茶餘飯後話題,少有人真正關注這其中是否牽動了公司營運策略的變動與影響。

依公開資訊顯示,今年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