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臺灣「Health for All」健康照護網絡

「WaCare」全臺首款 預防醫學互聯社群APP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0-02-2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吉樂健康資訊科技公司執行長潘人豪 (攝影/巫芝岳)

成立於2016年的吉樂健康資訊科技有限公司(La Vida Tec Co.),旗下開發的「WaCare我的健康社群」app,為臺灣第一款兼具「健康資料紀錄」、「社群互動」與「衛教諮詢」三大功能的AI預防醫學app。WaCare除了透過能幫助健康專家經營醫病關係的特殊商模,也透過偏鄉遠距衛教等公益計畫,以科技在這片土地傳遞關懷力量。

撰文/巫芝岳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提出「Health for All」的概念,提倡讓全人類都能平等、便利地觸及初級醫療照護(Primary Care)資源。

40多年後的今天,不僅在醫療資源觸及部分,吉樂健康資訊創辦人兼執行長潘人豪有更大的想理,「透過科技讓人建立自我健康意識,從過去被動等待解答,轉為主動尋求答案。」他說。

同時擁有生物與醫學資訊背景的潘人豪,目前也是陽明大學醫院衛生管理所與東海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的助理教授,他透過在元智大學任教時所建立的AI核心技術,2016年底正式成立了公司,致力於開發一個具社群互動功能的健康促進app――「WaCare我的健康社群」。

三大核心:資料紀錄、健康社群、衛教諮詢

目前,市面上除了運動紀錄、輔助個案管理、健康管理等少部分app外,大多是針對已患病的族群設計,例如:供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血糖紀錄app。

潘人豪直指:「針對未罹病健康人設計的健康app,在全球仍有很大的缺口」。

WaCare取自臺語「我Care」的諧音,潘人豪應用AI技術, 以「健康資料紀錄」、「健康社群」與「衛教諮詢」三大概念設計,「WaCare不僅能記錄資料,更能串連人與人之間關懷網路,以達到預防醫學目的的app,」潘人豪進一步表示:「這也是目前相關app所達不到的功能。」。

在健康資料紀錄部分,WaCare可說是個人的「健康資料管家」。

WaCare可串連政府開放式資料、穿戴式裝置、個人健康存摺數據等,將數十項健康資訊整合,包括:空氣品質、服藥情況、活動量、睡眠情況、血壓、血糖等。

而這些資料不只供個人紀錄留存,也可在經本人授權後,開放如家人、子女或醫療專家等第三者檢視或編輯,藉此形成社群互動的概念。

潘人豪過去在建構疾病風險、再入院風險AI預測模型等領域有著豐富經驗,然而,他依然發現,即便風險預測再準確,這些模型都難以改變人的行為,「若無法改變人的行為,就無法真的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透過社群互動 才能改變人的行為

「改變人的行為或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另一人的介入,也就是所謂的『社群互動』。」潘人豪表示,這正符合WHO所提出的「智慧健康社群」(Smart Health Community)概念。

因此,WaCare在偵測到潛在的健康風險因子時,會立刻通知親友注意,同時也支援影音功能,可放入復健教學影片等活用,並支援外籍看護使用友善的多語言功能,對於無法隨時陪伴在長輩身邊的家人們,是拉近彼此距離相當便利的工具。

潘人豪也分享自身母親的使用經驗,由於潘人豪的母親患有中風與輕微失智,外地工作的他在看護使用WaCare的協助下,仍能隨時關心母親是否準時用藥、血壓狀況、其所在地的空氣品質等,也能透過讓母親關看家人合影的影片,幫助穩定失智症患者的情緒。

在衛教諮詢方面,WaCare廣納國內中、西醫師、藥師、營養師、護理師、物理/職能治療師等醫療專家,使用者可隨時透過app,以留言或視訊方式,一對一進行衛教諮詢。

如透過WaCare拍攝自己每日飲食後,可請營養師分析營養攝取情況。

身體稍有不舒服時,可以諮詢醫師衛教資訊...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