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3)日,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年度會員大會的論壇暨晚宴中,由上騰生技董事長張鴻仁主持,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與談的座談會中,針對目前動盪的資本市場,指出可能正是生技投資的契機。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也在專題演講中強調,政府目前在再生醫療與醫療數位轉型上的重視,並期望透過此兩領域,提升後疫情時代國內的醫療照護韌性。
張鴻仁在「生技資本市場面面觀」座談中表示,近期在通膨嚴重、全球經濟進入寒冬下,成為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最大的一次資本環境變動,而生技產業卻是此浪潮下相對「抗跌」的產業。
谷月涵:外債率高、股市遇瓶頸 生技「抗跌」正是契機
谷月涵則表示,現今全世界負債率出現過高情形,且此負債率僅會持續成長;在通膨與新冠疫情的衝擊下,由於多數外債由美元計算,因此美元需求增加、將不斷升值,此趨勢仍會維持一段時間,對股票、投資市場也是一大瓶頸。
不過,谷月涵指出,通常經濟萎縮下,製藥產業會是相對能抗跌的產業,因為醫療服務需求並不會隨經濟動盪而下降,且對台灣而言,國內許多新藥公司研發逐漸開花結果,製藥業正起飛。
此外,台灣公開發行的新藥研發公司比例,比起韓國、日本、印度、美國都更高,又大多專注於研發最有效率臨床二期的階段、許多更專注於投資報酬率高的孤兒藥,這些都是台灣生技業當今的優勢。
谷月涵也特別提及「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其累積36萬人的基因與醫療數據規模,可說比英國、芬蘭等相似計畫規模都來得大,將是我們未來很好的機會。(註:截至2022年六月,TPMI已達53.5萬民眾參與的里程碑。)
盛保熙:併購熱潮正啟 台生技公司應把握
盛保熙則針對併購議題指出,由於許多公司目前市值相對處於低點(公司現金超過市值),因此也是併購的大好機會;他認為業者不用過於擔心合併、合作或投資機會的到來,台灣在有許多資金後盾下,透過合併,或許能更快速達成公司目標。
盛保熙表示,台灣這兩年生技公司登興櫃或上市櫃的數量較少,這代表支持新創公司的創投,並未給公司太大的壓力,願意支持其慢慢成長,不需太早面對股票市場的壓力,此投資環境其實相當健康。
而全球臨床試驗數目大量增加,10年前新登記的臨床試驗約只有10萬個,但今年卻有40萬個,這樣的躍進也是資本市場必須支持的。盛保熙認為,對台灣公司而言,雖然生技產業已逼近兆元產業,但在國際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面對資本市場動盪下,生技業相對抗漲,更是值得把握的機會。
劉越萍:再生醫療、健康照護數位轉型 促後疫情「韌性」建立
在專題演講中,劉越萍表示,在後疫情時代下,國內健康照護領域面臨「高齡/少子化問題」、「醫療人才量能困境」,以及「後疫情因應敏捷性」的三大挑戰,因此,強化韌性與敏捷度外,最終目標是應重塑國內健康照護服務能「以人為本」。
劉越萍指出,為達到這項目標,目前正積極立法改革的再生醫療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正在行政院審查中的《再生醫療三法》,為加速審查而簡化為「再生醫療二法」;她也透露,10月底行政院將會進行再審,並以本會期送進立法院審議為目標。
劉越萍也表示,衛福部借鏡歐盟的後疫情時代健康照護發展思維,整理出應建構衛生體系對疫情衝擊的準備、面對衝擊能高效率管理,隨後從中復甦和學習的韌性。這種「新世代健康照護體系」轉型,也需導入智慧醫療研發,與智慧韌性醫療體系建構。
此外,衛福部也強調唯有透過公私協力方式,讓公部門與學研產業和醫療院所三方共同協作,才能真正建構出個人化的醫療照護。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