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4)日,來自丹麥的研究團隊指出,接受植入式心臟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的患者,應定期接受焦慮和憂鬱的篩檢。其中,年輕、身體機能差和醫學心理學上被歸類為D型人格的人,焦慮和憂鬱的風險較高。該研究發表於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舉辦之歐洲心律協會年會《EHRA 2021》線上研討會。
該研究使用DEFIB-WOMEN的數據,是一項對首次接受ICD的患者的全國、多中心、前瞻性和觀察性研究。由5家丹麥醫院於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連續招募首次接受ICD的患者,並對其進行24個月的追蹤調查。
研究中共有1024個患者在第0、3、6、12、24個月,完成關於焦慮、憂鬱和身體生活品質的問卷調查。而關於人口統計和臨床資料,則取自丹麥心臟節律器和ICD註冊中心。
在24個月的追蹤期間,新產生焦慮的累積發生率為14.5%,新產生憂鬱的累積發生率為11.3%。
在新產生焦慮方面,年齡較高者的風險較低,風險比(hazard ratio,HR)為0.54,而已婚、D型人格、自我報告身體功能較低者的風險較高,風險比分別為1.66、2.50和1.48。
關於新產生憂鬱,年齡較高以及自我報告身體功能較高者的風險較低,風險比是0.57和0.46,抽菸者、D型人格、自我報告身體功能較低者的風險較高,風險比分別是2.13、2.53和1.64。
研究作者丹麥歐登斯大學醫院(Odense University Hospital)教授Susanne Pedersen說,「接受ICD植入後,大部分的人可以適應良好、與ICD和平共存,然而另一些人則徹底改變了生活。他們擔心裝置發出的電擊、身體形象和生計(有些人需要轉換工作)。」
Pedersen表示,定期的焦慮和憂鬱篩檢,可以辨別出一些需要額外支持的病人。「綜合來看,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年輕、身體機能差和D型人格的人,更有可能變得焦慮和憂鬱。D型人格的人傾向自己擔心而不會與他人分享負面情緒,這可能危害他們心理健康。」
Pedersen指出補救方法之一是以數位方式提供支持,譬如以手機APP提供資訊、讓患者在需要時與醫療人員對話,以及將焦慮或憂鬱分數較高者轉介給心理學家。Pedersen說,需要這種方法的患者是少數,然而對於需要的人來說,有沒有得到幫助有巨大的差別。
參考資料: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4-highlights-anxiety-depression-cardiac-device.html
(編譯/劉馨香)